《原子習慣》讀書心得:改變習慣四法則,改變我們的人生
2024 Jul 23 職場鍊金術 高績效職場人生 讀書筆記
如果要大家猜一本,在這幾年在書店長期排名前三名的書籍是哪一本書,我相信《原子習慣》與《被討厭的勇氣》一定榜上有名,今天要來跟大家說《原子習慣》這本書。
2019年6月出版的《原子習慣》橫掃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墨等等所有通路排行榜,不管是銷售數量、電子書閱讀時間,它都名列前茅(幾乎全部都是冠軍);
讀者不光是跟流行把它買回家,也真的讀了。這本書到底為什麼打動台灣讀者,每7分鐘就能在博客來賣出一本?
出版社主編有說到 其實《原子習慣》不是一夕爆量大賣,而是長銷。她說到這本書雖然一上市就有不錯的口碑與銷量,但真正大幅成長是疫情期間。
「避疫期間,上班族在家工作、學生在家上課,如何讓自己在家裡也能維持在公司、在學校的工作或學習習慣?
許多讀者都覺得《原子習慣》的幫助很大。英文版其實也是這樣,這兩年的避疫期間,它在美國Amazon的排行比2018年10月剛出版時更好。
參考影片:原子習慣作者中英文演講影片
原子習慣的主要架構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在書中一開始便提出養成好習慣為什麼這麼重要?那要如何善用「複利」效應,讓猶如原子一般極小的習慣「利滾利」滾出巨大的差異。
如果我們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會進步37倍。因此如何建立正確養成習慣的心態,再提出有效建立永久良好習慣、系統化的「行為改變4法則」,讓讀者可以按表操課。
但其實說習慣的書不少,且《原子習慣》的內容也沒有特別的新穎,為什麼會具有這麼大的說服力,讓這麼多人閱讀 ?
主編提到當初想要引入這本書籍的原因,就是因為市面上很多講述習慣的書籍,很多都偏向於習慣的重要與對人的影響,理論方面很多,但實際應用的方法比較少。
而《原子習慣》最大的不同,首先它花了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提供確實可行,且非常人性化的方法.
且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的方法都不需要動用超凡意志力或自制力,會比較容易讓人執行,當容易閱讀又有成效,當然就容易看到網路上很多人的推薦。
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培養習慣的三大挑戰
因此在這篇文章,想要來跟大家分享幾個書中的觀點:
1. 小習慣重要嗎,會造成什麼影響?
2. 為什麽習慣不容易養成 ?
3. 改變習慣的一個重要心態為何 ?
挑戰1:小習慣重要嗎 ?會造成什麼影響
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目標跟習慣哪一個比較重要?目標有幾個侷限的地方:
首先是有終點,當達到就結束了,且過程很不可控,最後是我們很容易低估目標的達成。像是減肥五公斤,當我們到達五公斤,就到達終點。
但其實維持才是一門很不容易的功夫,飲食、運動及日常習慣其實都是要改變,且養成習慣才可能保持一樣的身材。搞不好一個疫情就讓你進不了健身房,所以目標是常有不可控的要素。
最後我們設定這個五公斤時,有時候我們覺得應該不會很難,但可能靠節食時,但到了第三公斤時就開始下不去了,這時候如果想吃更少更痛苦,所以就不小心會放棄上述幾點就會說到。
就是以上幾個狀況,讓很多人認為養成習慣比目標更重要。
《原子習慣》作者在開頭提到一個故事,從1908年長達110年以來,沒有一位英國選手在全球重大的環法自行車賽中奪冠,甚至連單車廠商都不願意賣車給他們使用,怕會影響商譽。
但2008年,英國車隊拿下六成的北京奧運金牌,2012倫敦奧運他們創下九項奧運紀錄與七項世界紀錄,接著英國隊在六年內五度於環法自行車賽登頂。
哪你會想這麼好的成績從何而來?你可能會想到科學訓練、更好的裝備等等,但真正的原因是 真正的進步來自於一些小習慣的改變。
2003年,戴夫.布萊爾斯福德擔任英國自行車隊國家隊教練,提出了著名的「邊際增益理論」
「我們遵循一條原則:把騎自行車有關的環節拆解,把每個分解出來的部分都改進1%,匯總起來之後,整體就會得到顯著提高。」
就是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累積起來就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譬如有經常洗手,你可能會問,洗手和得冠軍有什麼關係?
其實世界頂級的運動員,水準差不太多,誰發揮好一點,誰就能得冠軍,所以維持身體健康是很重要的,所以洗手就能降低感冒或等疾病的風險。
布萊爾斯福德就是注意到這一些細節之處,且這些細節之處做起來並不複雜,但可能沒有很多人注意,
以下就列舉幾個 :
a. 賽前把座椅調舒服一點
b. 用酒精把輪胎橡膠擦乾淨,可以增加輪胎的抓地性
c. 運動衣增加電熱功能,保持肌肉運動最適合的溫度,既有利於發揮,又不容易拉傷
d. 把運動員平時睡覺用的枕頭和床墊弄得更舒服.
其中有一項非常的有趣,就是把運自行車的卡車內部塗成白色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做的話,如果賽前調整好的自行車落了灰,就可以及時發現,迅速擦掉,避免影響一些轉動的部分。
這也就是利用當許多細節累積在一起就有很大的影響.
而作者克利爾把那些微小的習慣稱為原子習慣,意思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習慣,它們可以帶來重大的改變。
挑戰2:為什麽習慣不容易養成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其實有說到,我們剛想好養成一個習慣時,會沒多久就放棄,是因為「習慣引力」。
「習慣引力」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讓我們「抵抗新變化」,人其實不喜歡變化,因為如果不是習慣,我們就要花費額外的精力,譬如我們習慣凌晨一點睡覺,現在要十一點前入睡,身體就會抵抗。
第二個原因是「找不到必要的理由」,譬如十一點前入睡,當身體不習慣時,大腦就會覺得其實也沒有這個必要,不用改變,自然就會回去過去的方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原子習慣》會一直強調
養成習慣的關鍵在於建立一個有效的系統,我們的目標應該放在系統的建立與持續優化.
並且讓系統能夠不斷激勵你採取行動,讓行動持續發生,而不要一直使用意志力來對抗,讓這樣的規律自然就形成習慣。
挑戰3 : 改變習慣是因為我需要,而不是我想要 ?
想像兩個拒絕香菸的人。有人遞出香菸時,第一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菸。」第二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不抽菸。」你覺得這兩個人有差別嗎?差別就在於身分認同,第二個人覺得自己是不抽菸者。
這也就是《原子習慣》在最開始的章節想告訴我們,你有三種想要改變的東西 :
第一個是改變成果,就是目標,
第二個是改變過程,就是改變習慣與系統,譬如飲食習慣運動系統。
第三個很重要,就是改變信念,就是相信什麼,就是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就像是一個喜歡固定上健身房運動的人,就是相信自己是一個喜歡自己好的身材,喜歡身材好的感覺.
而不是想要算上幾次健身房,或是想要減多少公斤數。當你只是相信自己是某種人,然後去做那種人會做的事而已。
記得我在專科的時候,體重重到六十公斤,那時候對於飲食跟健身沒有什麼概念。後來到外地讀書,就開始想要減重,想要有好的身材,所以那時候真的看了非常多減重的雜誌,學習如何減重,如何飲食及運動。
剛開始也很有成效,慢慢瘦了下來。但到了後來,幾乎看的都是健身雜誌了,就認為自己也可以成為雜誌當中身材好的人,所以就自動化去控制自己的飲食,
當回到家看電視時,就自動拿起啞鈴運動,甚至喜歡上健身,考上健身教練證照,成為一段時間的健身教練。
所以作者說到,你會發現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轉變的道路,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
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讓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
要成為一個改變的人,在心態上要做兩件事:
1.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 透過生活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
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
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網站
如何將想做的事情拆分行為改變四法則
今天我在上佛學課時,師父出了一道題目「如果修行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我發願每天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就讓我想到我應該試著把這堂課普賢十大願,如何結合原子習慣呢?
第一步:拆分我們想要養成的習慣內容
我開始試圖在佛學課當中,學到的普賢十大願,寫下一些我想要建立習慣的部分:
1. 稱讚如來 – 每天要稱讚三個人 (面對面或社群媒體皆可)
2. 隨喜功德+廣修供養 – 在社群媒體中發一則文,可以是學習心得或看到行為、感想等等
3. 懺悔業障 – 在日記本中寫出一件今日可以改善之處
4. 禮敬諸佛+ 常隨佛學 – 每天進行抄經十分鐘
5. 廣修供養 –每天做兩件利他的行爲
6. 常隨佛學 –每天閱讀學習20分鐘
7. 請轉法輪 – 每天進行重整紀錄日記本,並計劃明天執行之事
8. 普皆回向 –每晚入睡前五分鐘,進行迴向
雖然我們知道如何計畫,但有這麼容易養成嗎?其實也不容易,因為我們現在的思維與行為不也是我們多年累積出來的習慣嗎?所以我們可以如何下手呢?這就是利用《原子習慣》的好時機
《原子習慣》作者提提煉出建立習慣的過程 ,分為 四個簡單的步驟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作者稱為「行為改變四法」。
提供了一組簡單的規則,讓我們創造好習慣,將其分解為這些基本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習慣是什麼、習慣如何運作,以及怎麼改善習慣。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意
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網站
第二步 : 讓想要的習慣有提示 且顯而易見
在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聽起來簡單,實際上頗有挑戰性,因為習慣一旦在生活中扎根,多半會變得自動化、無意識。
如果習慣一直是不需要動腦筋的,我們就不能期待有所改善。如同心理學家榮格所言:「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所以開始建立習慣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去建立一個執行意圖,就是啟動一個通知習慣。
就像很想吃餅乾,有時候餅乾就是一個觸發按鈕,提醒你要做這一件事情,既使其實我們沒有很餓,但就會想要去吃。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一個習慣,譬如運動,我不能說我想要運動,那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建立一個執行意圖。
方法:
「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當我早上起來看到水瓶時, 記得喝下水瓶裡的水
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執行意圖有兩個好處,第一是當行動的時刻到來,不需要做決定,只要照預定計畫執行即可。
第二是確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達成目標,可以幫助你拒絕干擾你前進、令你分心、讓你脫離軌道的事物。
所以當列出這些這項之後,我們要來進行規劃,如何讓習慣顯而易見。
1. 我列出一個九宮格之後,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放在上面,並且依照時間安排。
2. 再將習慣進行執行意圖規劃,
3. 讓這個九宮格,固定時間看到確認
以上就是我利用《原子習慣》來進行提到的「習慣堆疊」進行的規劃。習慣堆疊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
並不是將新習慣與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配對,而是讓新習慣與目前的舊習慣配對。
最後記得不要高估我們的能力,我們要讓它容易被提醒要去執行
第三步 : 讓想要的習慣行動 輕而易舉
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個想法,那是啟動;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搜尋更棒的飲食計畫且閱讀數本相關書籍,那是啟動;實際吃了健康的一餐,那是行動。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重複,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重複一個行為愈多次,大腦的結構愈會為了更有效率地執行那個行為而改變。
神經學家將此稱為「長期增強作用」,意指大腦裡的神經元因為近期的行為模式而增強連結。每一次重複都強化了細胞間的信號傳遞,神經連結變得緊密。
神經心理學家唐諾.海伯於一九四九年首次提出這個現象,所以它通常被稱作海伯定律:「同步發射的神經元會連結在一起。」
《原子習慣》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執行關鍵,那就是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習慣打造的關鍵多半歸結到設法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增加與壞習慣相關的麻煩。
所以我利用確認方格的方式,讓自己寫完就可以打勾,並且設計在自己使用的APP方便記錄,且利用微習慣的方式,設定自己的執行門檻不要太高,讓自己更有意願的執行。
這樣的紀錄有什麼好處呢?書中有提到習慣追蹤有三個效果:
一,創造提醒你去行動的視覺提示
二,本質上有激勵效果,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之後,你就會努力延續紀錄
三,在你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帶來滿足感。
此外,習慣追蹤也提供視覺證據,讓你知道你投票給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愉悅的立即內在滿足。
但書中也提醒我們一個古德哈特教授提醒我們的一句話:
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你心神的時候,才對你有用,每個數字都只是整體系統中的一個回饋而已。
第四步 : 讓習慣有吸引力 讓獎賞令人滿意
最後我們可以給自己獎賞,像如果完成一個月,可以吃一頓餐點,或是買一點東西給自己
又或是我們可以放上網,曬一下結果,相信也很多人會給你按讚鼓勵
為什麼想要用這樣的方法來替自己養成習慣呢?
因為我覺得如果在往更高的視野來看,在學完之後,我覺得普賢十大願的核心,就是要我們從發心立願當中,去看見自己不足要改變的地方,進而精進自己,轉換自己的身口意,而成就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其實佛及法永恆存在的,並不會因為我們而有所改變,要改變的當然是自己,而改變自己其實應該是從改變微小習慣做起,才有可能成為我們心中想要成為的那個最好的自己。
我很喜歡《原子習慣》作者所說的這一段話,我們會發現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轉變的道路,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
讓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所以要成為一個改變的人,在心態上要做兩件事:
1.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可以做到。
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
佛菩薩發了願,正如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目標、動力,才能循序漸進的逐步實現理想。因此,做人必須要立志發願,立志才有目標,發願才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推薦影片
【大大讀書】《原子習慣》(說書人:許景泰)
運用四大法則,養成改變一生的好習慣!|謝哲青feat.歐陽立中|青春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