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五種財富》讀書心得:人生不只有賺錢,還有這五件事
2025 Jul 10 職場鍊金術 主管筆記本 職場關係與溝通 讀書筆記 財富與人生智慧
很多人可能會這樣想,總覺得只要事業成功、賺到足夠的錢,幸福和快樂就會自然到來,所以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追求傳統定義的「成功」上。
但許多人在達成這些外在目標後,卻發現內心好像很空虛,雖然好像贏得成就,卻不確定這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有一本書就是要告訴你這個的真相,一本我期待很久的書籍《 The 5 Types of Wealth 》 ,因為許多老師都有推薦這本英文版,我終於等到中文版的出版了。
薩希.布魯姆(Sahil Bloom)的《人生的五種財富》這本書,就是對於現代這種所謂成功觀念,提出了一個更宏觀、更完整的框架,挑戰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且設計一場不要遺憾的夢想人生。
圖一 : 《人生的五種財富》封面
這本書在說什麼?
其實我一開始看到「五種財富」這個概念,覺得可能又是老套的心靈雞湯,因為說這樣的觀念的書真的非常的多,但《人生的五種財富》的作者 薩希.布魯姆(Sahil Bloom)本身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
他畢業於史丹佛,在金融業工作,三十歲就達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財務目標。但他卻發現,自己內心感到很空虛。他擁有了一切,卻感覺什麼都沒有。
他開始反思,並訪談了數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從頂尖CEO到全職父母,從退休長者到剛畢業的年輕人。他發現無論背景如何,當人們描繪心中理想的未來時,幾乎都跟更多錢無關,而是圍繞著幾個共同的核心 : 時間、親人、目標、健康。
所以《人生的五種財富》這本書並不是要我們拋棄物質追求,而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生計分板」,引導我們看見那些比金錢更恆久、更深刻的價值所在。
我認為這本書有兩大特色 :
1. 全面衡量系統 :很多的書教我們如何獲得成功,但《人生的五種財富》先問我們該衡量什麼。它提出的「五種財富」框架,讓我們更清楚的知道為什麼重要,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讓更全面的去看待人生現在與未來。
2. 實作方式 :我覺得這個是《人生的五種財富》很有價值的部分。書中的每一種財富,作者提出很多可以實際操作的指南,包含方法、練習、框架和系統,像是能量日曆、關係圖....等等方式。讓我們不會只知道觀念,也會有許多可以運用的工具。
如果我們能夠熟練其中幾個工具,好好的運用在生活之中,相信就會有很棒的收穫了。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在這五個財富的分數,作者有一個問卷,歡迎你來試看看,我留下測驗的網址。
人生的五種財富
《人生的五種財富》的核心就是介紹這五種財富,包含時間財富、社會財富、心理財富、身體財富、與金錢財富這五種,它們構成了一個全面富足的人生,以下我會跟大家介紹作者的說明與我的想法,讓大家更清楚的認識 。
時間財富 ( Time Wealth )
時間財富核心概念
在《人生的五種財富》中,「時間財富」是在這五大財富最前面 ,就是因為它是實現其他財富的基礎。
作者認為這個「時間財富」不是指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而是指我們能自由選擇如何度過時間、與誰一起度過、在哪裡度過,並能掌控自己優先事項的能力 ,擁有時間財富表示我們能從時間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創造者」 。
為什麼時間財富這麼重要,《人生的五種財富》分享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我們常常忽略,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處的時光是極其有限的,我喜歡書裡的這句話 :
「無論你做某件事多少次,總有一天你會最後一次做這件事。」
第二個原因是,作者說到現在的我們就像《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樣,在現代變化快速時代,我們必須「盡全力奔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地方」。在這種無止境的忙碌,也讓我們長期處於一種自我造成的認知障礙中,感覺時間永遠不夠用 。
所以面對「時間財富」,作者提出有三個支柱
體悟時間是有限、是無常且最寶貴的資產
我們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擁有自己的時間並自由決定如何運用
當我們理解之後,《人生的五種財富》裡提供十二種方法來幫助我們建立三大支柱,作者建議我們不是每一種都要使用,選擇對我們最有用的就好。我想分享兩個我覺得很有省思的方法。
時間財富方法一 : 時間財富的重新設定
親手來計算與摯愛親友此生剩餘的見面次數,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有更深刻的感受,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優先順序 ,這個也是作者很深刻的經驗之一 。
執行方法:
寫下一位我們深愛但不常見的家人或朋友的名字 。
列出每年見到這個人的次數 。
用80歲(或一個我們認為合適的預期壽命)減去對方(或兩個人當中之中年齡較大者)的年齡,算出剩餘年數 。
將「每年見面次數」乘以「剩餘年數」,算出我們此生可能剩餘的見面次數 。
圖一 : 《人生的五種財富》時間財富重新設定範例
《人生的五種財富》分享這個方法,就是希望我們得要想辦法提高見面的次數,把時間放在值得重要的人與事 。
時間財富方法二 : 兩份清單
這個方法源自一個關於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其私人駕駛之間對話的傳說 ,它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從很多看似都重要的目標中,
找出真正能驅動長期價值的核心要務,並狠下心來排除其他所有干擾。
執行三步驟
步驟一 :列出我們的25個目標
在一張紙上,寫下我們在未來幾個月或幾年內,想要在工作或個人生活上達成或專注的25件事情。
這個清單應該盡可能全面,包括我們腦中所有認為「重要」的目標。
步驟二 :圈選最重要的5個
仔細審視我們寫下的25個目標,然後圈選出其中對我們來說最最最重要的5個 。
這一步可能很困難,因為每個目標看起來都很有價值。但我們必須強迫自己做出取捨,找出對我們長期發展影響最大、能真正驅動價值成長的核心目標。
步驟三 :建立兩份清單
這是整個練習關鍵的一步,將我們的目標分為,兩份完全獨立的清單 :
優先事項清單 : 這份清單只包含剛剛選出來的5個目標,這些是我們應該投入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的核心要件 。
絕對避免事項清單 :這份清單就是剩下那20個,我們沒有圈選的目標。
圖二 : 《人生的五種財富》- 兩份清單練習範例
我覺得這個練習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那20個未被圈選的目標。根據巴菲特的說法,那20個未被圈選的目標,並不是有空的時候再做的次要任務。而是它們是我們最危險的敵人。
因為這些目標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足以讓我們分心,但它們又不像前5個目標那樣能帶來決定性的成果。但它們會悄悄地消耗掉我們的精力與時間,讓我們無法在最重要的「優先事項」上取得突破。
我自己的想法是,應該要避免這 20 個內容,真的會讓我們分心,所以這個「絕對避免事項」會像是一個心智模型或決策的防火牆。強迫我們建立一個清晰的界線,對抗什麼都想做一點的人性弱點。
但我覺得如果完全避免,可能更容易讓我們猶豫不決,所以或許我們可以採取80/20法則 來行動,又或 這20個內容當中,如果是屬於低耗能的,我們便可以撥時間來做,如果屬於高耗能的,我也真的覺得可以先完全拒絕掉。
以上就是關於 「時間財富」的說明 。「時間財富」是《人生的五種財富》中的核心概念,它不僅僅是時間管理技巧,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
它要求我們首先從內心「理解」時間的價值,然後「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人與事,最終實現對人生的「掌控」,將寶貴的時間投入到能帶來全面富足的生活中。
其中作者也有說到時間盒的概念,我想跟你分享我的一篇文章 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箱型時間( Timeboxing )完整解析
社會財富 (Social Wealth)
社會財富 (Social Wealth) 的核心概念
在《人生的五種財富》中,「社會財富」指的是我們在個人和職場中與他人的關係,也就是與周遭世界連結的深度和廣度 。它不僅僅是擁有家人、朋友,更是那些能給予你愛、支持、並在困難時伸出援手的深厚人脈網絡 。
作者透過一個大哉問的問題來定義這個概念:
在葬禮上,誰會坐在前排?
這個問題會迫使我們去思考,生命中最重要、不可取代的人是誰 ,而這些「坐在前排的人」,就是我們社會財富的基石,當然不是指那些大官或職位高的人 。
什麼作者會認為「社會財富」很重要呢 ?《人生的五種財富》說到,哈佛大學有一項長達85年的成人發展研究發現,穩固、健康的人際關係是生活滿意度的最佳預測指標,重要性遠超過社會階層、財富或智商 。
像作者的外祖母,就是因為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讓她的健康和認知能力在短短兩年內彷彿老了二十歲 。
另外也因為現在的科技,雖然感覺讓我們隨時保持連結,但我們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當社群媒體和科技不斷占據人們的時間,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便會上升。這種現象被稱為「友誼衰退」(friendship recession)。
社會財富 (Social Wealth) 的三大支柱
《人生的五種財富》將社會財富的構成拆解為三個核心支柱,這三者共同建構了一個穩固的社交生態系統 ,我覺得很值得參考
社會財富支柱一 深度關係 (Depth)
這是指與一群核心人物,像是 家人、摯友、伴侶 建立深厚、有意義且持久的連結 ,他們就是我們在凌晨三點遇到問題時可以打電話求助的人 。
《人生的五種財富》認為深度關係是透過長時間的坦誠相見分享看法 、在黑暗中支持陪伴 以及 一起走過高低起伏的經歷 所建立起來的 。就像我們的肌肉一般,關係在經歷挑戰與壓力後會變得更加強壯 。
社會財富支柱二 廣度關係 (Breadth) :
這指的是在深度的基礎上,向外擴展與更廣泛的人群建立關係,從中獲得支持與歸屬感 。所以它不是人脈,而是一群跟我們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一個圈子,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歸屬感與意義。
作者鼓勵我們要走出舒適圈,接觸新朋友和新環境,參加適合我們興趣的社團、讀書會等等 ,但要記得不是只有獲取,也是要有付出的喔 。
社會財富支柱三 社會地位 (Earned Status)
其實追求地位是我們人類的天性,指的是我們在社會關係中所獲得的尊重與信任 。
作者認為地位有兩種來源,一個是透過買物質得來的,像是名車、豪宅。另一種就是透過自身努力贏得的、金錢買不到的,像是專業領域的能力 、生活能力的累積等等,這種尊重無法用買來的 。
以上就是關於社交財富的說明 ,《人生的五種財富》建議我們,要專注於去「獲得」那些能帶來長久滿足感的地位,而不適「購買」那些短暫的虛榮 。
圖三 : 《人生的五種財富》社會財富三大支柱整理圖卡
心理財富 Psychological Wealth
心理財富 (Social Wealth) 的核心概念
在《人生的五種財富》中,「心理財富」不是單純指快樂或樂觀的情緒。它指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內在狀態,是一種有意義的目標感。是由好奇心驅動,透過不斷學習、成長,並為自己創造思考與反思空間,從而獲得的內心平靜、充實感與韌性。
作者透過一個核心問題來框架這個概念 :
十歲的你會對今天的你說什麼 ?
這個問題很有趣,作者的目的是要我們站在童年時那個充滿好奇、無所畏懼的自己的眼光,來審視現在的生活。
那個十歲的我,會為我現在持續探索世界而感到興奮,還是會因為安於現狀、失去好奇心而感到失望?這個提問,正是檢視我們心理財富狀態的一面鏡子。
因為追求人生的意義和使命是全人類共通的渴望,但現代社會存在一股強大的拉力,它希望你變得正常、安於現狀,放棄那些與眾不同的追求。
所以建立心理財富,本質上就是一場抵抗「常態」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活出自己的故事,而非別人為你寫好的劇本。
所以《人生的五種財富》將「心理財富」拆解為三個相互關聯的核心支柱,書中也提供了許多很棒的工具,讓大家可以使用 :
心理財富支柱一 使命 (Mission)
指有一個清晰的、超越自我的願景和重點,它能為你的生活創造意義,並指引你的日常決策。你的使命可以來自家庭、社群服務或個人熱情,不一定與我們的工作掛鉤。
書中介紹了一個追尋「生命意義」(Ikigai) 的方法,這是一個幫助我們探索個人使命的框架 ,在一張紙上畫出三個重疊的圓圈,並分別回答以下問題,這三個圓圈的交集之處,就是你探索人生使命的最佳起點。
你喜歡什麼?:列出那些讓你感到快樂、值得奉獻一生心力去從事的事物。
你擅長什麼?:列出那些你做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比多數人都出色的事情。
世界需要什麼?:定義你「當下的世界」(可能小至家庭,大至整個社會),並思考這個世界目前需要你扮演什麼角色、做出什麼貢獻。
關於這個生命意義,我有一篇更詳細的文章《你的工作值得嗎》心得:AI 時代,如何找到有意義的工作 ? ,想提供給你參考
心理財富支柱二 成長 ( Growth )
指的是相信自己擁有改變、發展和適應的能力,並持續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就像是「成長心態」。「成長心態」指的是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提升的人,會將挑戰視為學習機會,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關於學習的方法,我想要推薦另一篇的文章 學習方法大升級:10 個高效學習+AI 助攻,擺脫無效學習,對於學習方法有更詳細的說明
心理財富支柱三 空間 (Space)
這個指的是,我們可以刻意地為自己創造寧靜和獨處的時間,用來思考、回歸初心、解決問題和為自己充電。
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永不間斷的世界裡,「空間」變得極其稀有而寶貴。正是這些不被外界打擾的時刻,讓我們的思緒得以沉澱、連結,從而產生創造力和深刻的洞見。
這個時間它不一定是要長時間的閉關冥想。它可以是早晨一段不帶手機的散步、睡前寫日記、或甚至是會議之間五分鐘的短暫獨處。
心理財富方法一 思考日
書中有介紹一個工具-思考日 ( Thinking Day ),這個方法的靈感來自比爾.蓋茲的「思考週」,是在每個月安排一天,完全抽離日常工作,關閉通訊設備。專注於閱讀、寫日記和自由地思考,並可以利用一些引導性問題來啟發思維 。
這個工具的目的創造一段不受打擾的深度思考時間 。讓我們從日常瑣事中抽離,恢復能量,並獲得更宏觀的視野,看見那些在忙碌中被忽略的機會。
簡而言之,「心理財富」就是擁有一個清晰的人生使命,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成長的渴望,並能為自己創造內心平靜的空間。它是一個人能否過上充實、有意義且充滿活力的生活的關鍵

圖四 : 《人生的五種財富》心理財富三大支柱整理圖卡
身體財富 ( Physical Wealth )
身體財富的核心概念
在《人生的五種財富》中,「身體財富」指的是我們的身體的健康、素質和活力 。不只是說沒有生病,更是一種讓我們能夠充滿能量地體驗生活、享受其他四種財富的基礎。
作者將身體財富視為最具有「熵」型(entropic)特性的財富,意思是它比其他財富更容易受到自然衰退、不可控因素和運氣的影響 。因此,它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持續地去維護和投資。
作者用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來提問,我覺得這個問題行很棒,因為這個問題並不只是字面上的詢問,而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未來思考練習
你會在自己八十歲生日宴上跳舞嗎?
這個問題逼我們去想像理想中晚年的生活樣貌,並反思我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否能支持我實現那個未來? 今天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決定你80歲時是能起身共舞,還是只能坐在椅子上遺憾。
身體財富的三大支柱與方法
面對於健康的重要,我想應該不需要多說,《人生的五種財富》認為建立身體財富的三大支柱 ,在於運動、營養及復原三大支柱,我覺得這三個支柱,我相信大家都蠻認同。
在實作的過程中,《人生的五種財富》也推薦一些像是身體財富三十天挑戰 或是健康生活..等等的方式。 希望我們開始追求身體財富的旅程,並建立穩固的習慣 。我覺得大部分都是我們常見的一些健康知識,我比較覺得沒有很特別的觀念。
但我覺得值得反思的是,其實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觀念,市面上的健康資訊滿天都是。但這也點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既然我們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為什麼我們常常做不到?
這就是這本書不斷提醒我們,因為我們的「人生記分板」出了問題。在一個只看重生產力與外部成就的記分板上,「運動」被視為浪費時間,「準備健康的食物」被視為麻煩,「充足的睡眠」更被當成一種奢侈。我們下意識地將健康視為達成目標的「成本」,而非「資本」。
因此《人生的五種財富》總結出「身體財富」是一種對未來的遠見和對當下的自律。它要求我們跳脫只看眼前的思維,將健康視為需要每日灌溉的長期投資,最終的目標,是讓我們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擁有體驗世界、享受生活的自由與活力。
「金錢財富」(Financial Wealth)
金錢財富的核心概念
在《人生的五種財富》中,「金錢財富」的定義超越了傳統的淨值 ,我覺得作者提出了一個更全面的觀點 :
真正的金錢財富,還必須將你對未來的期望以及你對「足夠」的定義納入考量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期望的增長速度,快過於資產累積的速度,那麼無論我們的銀行帳戶數字有多大,我們永遠都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富足,因為我們會一直處於「不夠」的狀態下 ,所以《人生的五種財富》透過一個核心問題來重新框架這個概念
我們對「足夠」的定義是什麼?
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 ?因為人類有一種「快樂適應現象」,就是我們在達成一個目標後,幸福感會很快回到原點,並驅使我們去追逐下一個更高的目標 。
如果沒有為「足夠」畫下一條清晰的界線,我們就會陷入這個永無止境的循環,永遠無法滿足。
當我們一直不斷的追求時,我們很容易為了追求它而犧牲其他更重要的財富,例如陪伴家人的時間、自身的健康或內心的平靜 。定義「足夠」,能讓我們在達到目標後,將精力轉向投資其他四種財富 。
因此《人生的五種財富》認為一個穩固的金錢財富,是由三大核心支柱所構成 :
產生收入 : 透過你的正職工作、兼職或被動收入來源,創造一個穩定且能持續增長的現金流
管理支出 : 有紀律地管理你的開銷,確保你的支出始終穩定地低於你的收入,並且支出的增長速度慢於收入的增長速度 。
長期投資 : 將你在「差距」中存下來的資金,投入到能夠產生長期、有效複利效果的資產中 ,是累積財富最可靠的途徑 。
以上就是《人生的五種財富》對於金錢財富的定義 。
金錢財富的實踐方法一
但你會不會很好奇,那我們怎麼怎麼樣去定義足夠呢 ? 因爲足夠是個很抽象的觀念,而且容易在潛意識中膨脹 ? 所以《人生的五種財富》介紹了一個方法,叫做「尋找我的 Lagom」。
Lagom是什麼,這個是瑞典語,意思是恰到好處的數量,所以我們要來更具體化。
步驟一 :靜靜地坐下來,回答以下五個核心問題的回答,讓我們更清楚地描繪出,那個讓我們感到「足夠」的理想生活樣貌
1. 你住在哪裡?
你住在房子、公寓還是其他地方?它有什麼你最喜歡的特色?
你一直住在同一個地方,還是會旅居在不同的地方?
你住的地方離你的家人朋友近嗎?
2. 你和誰住在一起?
你的家庭生活是什麼樣子?你的伴侶、孩子(如果有的話)是怎樣的狀態?
你與核心的家人朋友保持著什麼樣的關係?
3. 平常的一天(例如,一個星期二)你都在做什麼?
你如何分配你的時間?你的日常作息是怎樣的?
你還在工作嗎?如果是,是什麼樣的工作?如果不是,你從事什麼活動?
你的腦中在思考些什麼?是充滿創造力還是平靜放鬆?
4. 你擁有什麼樣的財產?
哪些物品或財產真正能為你帶來長久的快樂,而不只是短暫的虛榮?
你在花費上有多大的自由度與彈性?
5. 你的財務狀況如何?
要過上這樣的生活,你需要多少錢來支持?
你有多少財務準備金(安全網)?
你每月的被動收入、主動收入、儲蓄和投資分別是多少?
這個就是更清晰地找到我們未來理想足夠的畫面.
步驟二 :分析差距
比較我們目前的現實生活與你描繪的未來目標之間,存在哪些差距?
步驟三 :制定行動計畫
為了縮小這個差距,我們需要採取哪些關鍵的步驟和行動?(這可以連結到三大支柱:如何增加收入、管理支出、進行長期投資)。
這個方法的提醒我們「足夠生活」完全是個人化的,不需要受到他人評斷。可以是有野心的,也可以是簡樸的,重點在於它屬於我們自己,而非來自社會的壓力 。
這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定義,作者建議我們每隔幾年重新進行一次這個練習 。因為隨著你的成長,我們對「足夠」的定義可能會改變,但這個練習能確保這個改變是
有意識的、可控的。
《人生的五種財富》認為 「金錢財富」是一種有意識的、充滿安全感且不再為錢所困的狀態。它讓我們從一個為了生存而不斷追逐的參與者,轉變為一個能掌控自己資源、設計理想人生的遊戲主導者。
後記
過去,我們的人生可能像是在一張別人畫好的地圖上,被動地尋找通往「成功」的單一路線。但《人生的五種財富》告訴我們,我們手中其實握有重新畫上地圖的權利。
對我而言,最大的學習是找回了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記分板」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我們也知道有哪些方向可以選擇,可以選擇將最寶貴的資源,投入在那些真正能帶來長久滿足感的事物上。
我覺得真正的富足,是在追求財務安全的同時,有意識地為自己累積健康的身體、深刻的關係、平靜的內心和自由的時間。這五者並非相互排斥,而是一個彼此滋養、相輔相成的生態系。
最後想邀請你試看看,從上面介紹的工具中,挑一個讓你有感覺的,親自動手實驗看看。或許是計算和親友的見面次數,,甚至只是靜下心來想想,什麼是對你「足夠」的生活。你在這個過程中,冒出了哪些新的想法或感覺呢?歡迎留言告訴我。

Sandy 陳俗均
我是公司經營者 / 高效管理教練 / 職涯成長講師
會分享給你更多商業知識與職場的學習與經驗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