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方法大升級:10 個高效學習+AI 助攻,擺脫無效學習
2025 Jul 02 職場鍊金術 主管筆記本 高績效職場人生 學海無涯 讀書筆記 AI學習與運用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書本看了很多,課程也上不少,但那些知識似乎都只停留在腦子裡,很難用得上 ?別擔心!這不是我們學得不夠多,而是我們的學習方法可能需要升級了。
劉瀾老師的新書《反向學習》,顛覆了我們對傳統學習方法的模式。它指出,成人學東西不只是做加法,更重要的是「做減法」,也就是要先解構掉舊有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有效率地吸收和應用新知識。
今天,跟你分享書中的十個高效學習方法,並告訴你如何聰明地利用 AI,讓我們的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
圖一 反向學習書籍封面
學習方法一 : 從「已知」連結「未知」
其實學習,從來就不是一張白紙任我們填寫。我們每個人的大腦裡,都已經有了一套龐大的「已知」知識系統。作者提醒我們,所有新的知識,都必須建立在這些「已知」的基礎上 。
所以學習的過程,就是想辦法把我們已經懂的,和那些我們還不明白的,搭起一座橋樑 。《反向學習》有一個重要學習方法的核心公式
學習= 我知道 + 我不知道
雖然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它點出了學習最根本的法則,所有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我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基礎上。如果我們只是單純把新資訊灌進腦袋,卻沒有和舊知識產生連結,那麼這些新知很容易學了忘,或是學了用不上。
就像我們學程式設計,如果我們已經懂邏輯思維,那學起寫程式的語法會快很多,因為我們把新語法連結到舊邏輯了。但如果完全沒概念,就只會覺得一頭霧水。
所以當我們接觸到任何新概念時,別這麼著急 ,可以先停下來用這個學習方法,問問自己 :
這個新概念跟我以前學過、做過什麼事情有點關聯?
我們試著在腦中搜尋相關的經驗、理論或技能。一旦找到這個「連結點」,新知識就會更容易被大腦吸收,並牢固地記憶下來,學習效率自然大幅提升。
我們也可以利用 AI 扮演我們的「知識連結分析師」,把我們「已經懂的概念」和「想學的新主題」提供給它,讓 AI 找出兩者之間潛在的關聯詞、模式,甚至畫一個視覺化的知識圖譜給我們 。
AI 提示語 :
我想請你當我的知識連結分析師。我會提供一些我目前了解的核心概念,以及一個我希望深入學習的新主題。請幫我分析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或連接點,並以「(已知概念, 新主題, 連結描述)」的格式列出至少 5 個關聯。連結描述請具體說明它們為什麼相關。
所以,下次記得學習新東西時,試著想想有哪一些舊知識可以搭上關係,這樣會讓我們的學習效率更高。
學習方法二 : 參考答案思考方式
在學校裡,我們被訓練得習慣去尋找唯一的「標準答案」。但當踏入社會後,我們會發現,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通常都複雜且沒有單一的解答 。
這種標準答案思考方式,其實是阻礙成人學習的一個隱性原因 。因此一個更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因時制宜的智慧,學著去尋找「參考答案思考方式 」。
《反向學習》書裡提到一種「參考答案思考方式」,簡單來說,就是面對問題時,不再執著於唯一的解,而是能靈活地「看情況」,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負責任 ? 但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如何看情況 。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工具叫做「 洞見分類 」,就是我們常用 2 x 2 矩陣的形式呈現,能幫助我們把看似複雜的問題,拆解成不同情境,並為每種情境找到最合適的參考答案。
就像朋友問你 :「我該不該換工作?」 ,我們不會直接說該或不該,而是要先問他 :「 你現在換工作最看重什麼 ?薪水 ?發展 ?還是工時 ?」然後再依據他的回答,設計 2 x 2 矩陣來給予思考,像是低薪水高發展,還是高薪水低發展,要如何面對 。
我們當然也可以利用 AI,來進行「 洞見分類 」的強大工具
AI 提示語 :
我正在思考一個複雜的決策或問題:[請填寫你的決策或問題 ],請你幫我找出至少兩個最關鍵的「變數維度」(例如:預算多寡、時間壓力、團隊能力、市場競爭狀況 等),然後將它們組合成一個 2x2的矩陣。 接著針對這個 2 x 2矩陣中的四種「情境」,請為每個情境提出一個具體的「參考解決方案」建議,並簡要說明其合理性 。
下次我們遇到問題時,可以換個方式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案?每個方案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什麼優點和缺點,以及潛在的影響?」
這樣一來,我們的學習方法也能更依照狀況,產生更有效的成果 。
學習方法三 : 隱形假設
我們常以為學習就是不斷地增加知識,然而《反向學習》作者劉瀾老師強調,阻礙成人有效學習的癥結,其實是我們過去在學校教育中無意識養成思維。
這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就像電腦裡的老舊程式碼,不只佔用資源,還可能讓新的程式無法順利運行。
像有一位傳統製造業的老闆,過去一直相信「只要產品做得好,客戶自然會來」。他把所有資源都投入到生產最完美的產品,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卻沒有人上門 。
有人告訴他關於最新的互聯網思維,了解到「用戶體驗」和「快速迭代」的重要性,這挑戰了他過往「產品思維」的信念,他願意去轉換改變嗎 ?
可以想一下,如果抓著「產品思維」不放時,大腦會形成一種「認知閉鎖」,對任何與舊觀念衝突的新資訊產生排斥或過濾,導致我根本聽不進去、看不明白,那再好的觀念與學習根本就沒有用。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需要主動去識別那些習以為常,卻可能限制我們思考和行動的模式。一旦識別,就要勇於質疑、挑戰,甚至有意識地去「轉換」它。
而轉換關鍵就在於,如何幫助我們打破這種認知閉鎖,看見「舊武功」的局限性,並願意去接受「轉換」?這不只是塞給他新知識,更是要改變他的底層思維模式,這個是學習很重要的。
這時候我們可以利用 AI 作為我們的「思維模式檢測器」及「認知分析師 」,能透過提問,協助發掘我們隱藏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慢慢地接受新的思維觀念。
AI 提示語:
我正在嘗試理解我在學習或工作中的一些慣性思維,總覺得它們可能存在問題,但我說不上來。請你當我的思維教練,提出一系列問題,幫我看看我腦袋裡是不是有這些「隱性假設」:
請你先從一個情境問題開始問我,我會選擇答案,然後你再根據我的回答繼續追問和引導,直到我們能初步看出我可能有哪些隱性假設。
我目前持有的舊觀念是:「只要產品做得夠好,客戶自然會上門。」請你扮演一位「市場數據分析師」,提供三個具體的市場數據或消費者行為變化趨勢,這些數據應該能直接挑戰我這個舊觀念,並證明現在「用戶體驗」或「快速迭代」的重要性。請用簡潔有力的數據和趨勢描述。
學習不只是填滿,有時候更是清空。定期檢視自己的核心信念和思考模式,勇敢地捨棄那些不再適用的「舊武功」,為新思想騰出空間。
學習方法四 : 聚焦策略
「補短板」這個概念常常被提及,指的是把自己不好的地方補好,觀念是來自管理學上的「木桶理論」。但對個人來說,我們的價值往往體最擅長的地方,也就是「長板」。
舉個例子,就像一個籃球隊,不可能每個隊員都當得分手,有的人擅長防守,有的人擅長傳球。把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團隊才會更強。
《反向學習》提醒我們,與其花力氣把不擅長的東西練到普通,不如把擅長的東西練到頂尖。所以對於學習方法來說,我們要學會「聚焦」,把有限精力投入對我們最有潛力、最能發揮影響力的「絕活」上。
假設你是一個社群小編,與其花時間去學剪片、做設計、寫程式(這些可能是你的短板),不如把精力都放在怎麼寫出爆款文案、怎麼規劃社群活動,把你的文案能力和社群營運能力磨練到極致。
所以我們要先確自己到底想把哪個能力練成「絕活」,知道那個「絕活」長什麼樣子,要怎麼練這個「絕活」。再將大部分的學習時間和資源都投入這個領域,目標是練到精通,而不是什麼都學一點點、樣樣通樣樣鬆。
所以我們可以讓 AI 協助你進行學習路徑規劃,如果你想要知道這篇文章的十個學習技巧,如何讓AI更有效的協助你,請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會把資料寄給你。
關於這個學習方法,我想要推薦我的另一篇文章,AI系列1 : 如何運用AI,把學習速度提升10倍 ,希望能給你更多的學習方法
圖三 學習方法三及學習方法四 知識圖卡
學習方法五 : 模式化學習
現在資訊爆炸,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都是破碎、零散的。如果我們只是被動地接收這些「碎片化」知識,很難形成系統性的理解。《反向學習》提到,一個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學會從這些碎片中提煉出背後的「模式」,那些共通的、最核心的規律。
什麼是「模式」,它是事物的本質規律,是共通的、整體的。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往往不是因為記性好,而是他們能從眼前的碎片中,快速辨識出底層的模式。
這很像下棋高手,他們之所以厲害,並不是因為能記住棋盤上每一個棋子的位置,而是因為他們能迅速辨識出棋局中的攻守「模式」。普通人只能看到單一的棋子,而高手卻能看到棋子之間的複雜關聯。那麼,如何進行模式化學習呢?
劉瀾老師給了兩個建議 :
首先,向高處調整 : 跳脫眼前具體的需求,嘗試去思考更宏觀的組織邏輯、行業分析。
其次,「向遠處調整」。我們可以從所處的環境中抽離出來。當局者迷,身處其中往往難以看清全貌。透過尋找外部視角,
這讓我想起自己閱讀商業財經類書籍的經驗。過去,我會逐字逐句地記憶各種商業理論、企業案例。但後來我發現,真正能幫助我理解企業運作的,不是那些細節,而是背後反覆出現的「商業模式」和「競爭策略」。
所以我開始嘗試「向高處調整」,思考一家公司的組織邏輯,閱讀宏觀的行業分析,而不要只關注單一的業務數據。我也會「向遠處調整」,從不同產業、不同類型的組織中抽離出來,去觀察它們共同的模式。
當我們學會從更高、更遠的視角看待問題時,那些原本零散的知識點,就像拼圖一樣,漸漸地拼湊出一個清晰的全貌。
學習方法六 : 深層遷移
很多人學了很多知識,卻總覺得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派上用場,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學用脫節」。劉瀾老師強調,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進行「深層遷移」,讓知識真正地「為你所用」。
他在《反向學習》中提供了一個超級有效的學習方法 :「四問學習法」 - 聽、想、變、用。
聽(Input): 你「聽到」了什麼?( 理解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想(Connect): 它讓你「想到」了什麼?( 把學到的新東西,跟腦袋裡已有的知識、經驗、模式連起來 )
變(Adapt): 為了能用在你自己的情況,它需要怎麼「變」形?( 根據我們實際的環境,調整它 )
用(Apply): 你打算把它「用」到哪裡?( 設計一個具體的應用計畫,然後真的去試試看)
這個方法讓我對「學以致用」有了更具體的藍圖。過去我常會聽一些演講,覺得很有道理,但實際應用起來卻困難重重。現在我會試著用四問學習法來拆解。
例如,我聽到某個寫作技巧,我會想這個技巧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它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如何將這個原理應用到我的文章主題上?最後,我會嘗試寫出一篇文章來驗證這個技巧的效果。
這不再是簡單的複製貼上,而是經過思考、轉化後的創新應用。
就像《反向學習》提到的,海底撈發眼鏡布的案例,表面是提供眼鏡布,深層模式卻是「顧客有不便,我就消滅它」。唯有看清這個模式,才能在不同情境下,找出真正解決顧客痛點的方法。
如果你想要知道,這篇文章的十個學習方法,我是如何利用AI來實踐這個內容, 請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會把資料寄給你。
學習方法七 : 主動對比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台不斷升級的電腦,當有新的版本(新知識)出現時,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跟舊的「版本」(舊觀念)做個比較,才能搞清楚哪些部分需要更新,哪些部分依然有價值。
這是一個超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可以避免你的新舊知識在腦子裡打架 。
像是我過去可能一直認為,目標不能設計太高,才有可能完成 ,這是我腦中一個很根深蒂固的「舊版本」觀念。
後來,我讀到一本《10倍成長思維》的新書,書中說到達到「十倍成長」,其實比「二倍成長」更簡單,他提醒我,我需要的是策略,而不是更努力
這時候,我一定跟這個新觀念打架,也有可能很懷疑這個想法,這時候可以運用「主動對比」這個學習方法,我可以這樣的問自己或是跟 AI 討論 :
「新舊觀念的核心差異是什麼?」「10 倍成長思維,挑戰了我哪個舊信念?」「 10 倍成長思維可以幫我解決我目前什麼困境」「這兩個觀念可以如何互相補充」....等等
這樣的方式,對我們有幾個好處,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首先當我們把新舊觀念拿出來比一比,我們就不會只是被動地接收資訊。會開始動腦思考,它們到底哪裡一樣那裡不一樣,怎麼樣才會更適合等等...
這種思考會逼著我們對每個觀念都有更全面的理解,也會知道這個知識的邊界在哪裡。
再來有時候,新的跟舊的觀念不見得是互相衝突,反而能互相補充,融合成一個更厲害、更完整的思考框架。這就像是把我們散落在各處的拼圖碎片,透過對比,一片片地拼起來,最後變成一幅完整的圖。
且當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產生明確的比較或連結時,它們在大腦裡會形成一個更複雜、更穩固的記憶網路。比我們單純死背一個新東西,效果好太多了。
「主動對比」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學習方法,它更像是一個讓我們不斷升級的「腦力訓練」。幫助我們從一個被動接收知識的人,變成一個會主動思考、整理、優化自己知識庫的學習高手。
學習方法八 : 因材施教
學習就像蓋房子,地基沒打穩,蓋再高的樓也會塌。 《反向學習》作者劉瀾老師提醒我們,每個人的知識背景和學習起點都不同。
一個聰明的學習方法,就是從我們「已經懂」的部分,也就是「已知」的邊緣開始,一步步往外擴展。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學習的難度,讓你學得更順暢,更有成就感。
假設如果我想學習複雜的人工智慧技術,但我只有基礎的數學和邏輯能力。我不能直接去讀高深的深度學習的書籍,而是會先從一本 AI 入門書籍開始,打造我的已知地基,然後再逐步深入。
所以在開始學習一個新領域或新技能之前,先給自己做個「現狀盤點」。問問自己,當然我們也可以跟AI進行討論,或是利用ChatGPTS 的學習機器人,來幫助我們
我目前對這個領域了解多少 ? 有哪些是我已經知道的 ?為我打造一個最適合我的「入門級學習路徑」
然後,就從這些「已知」的部分開始,優先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理解、跟我們現有知識關聯度高的新東西,才會讓我們更有成就感,更有動力,學習效果才會好。
關於這個部分的學習方法,我推薦另一篇文章《超速進步》讀書心得:高手超速進步的秘密,就這3個學習關鍵,相信會給你更多這方便的方法。
圖四 學習方法七及學習方法八 知識圖卡
學習方法九 : 勇於實踐
《反向學習》不斷強調,成年人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在腦中囤積更多知識,而是要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改善我們身處其中的現實」。這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如果我們學了卻不用,那知識的價值就大打折扣。
所以我們每次學習完新東西,不能只是點點頭說「我懂了」。要立刻思考
「這份知識,能幫我解決目前遇到的哪個問題?」、「我該怎麼把它用在我的工作或生活上,讓事情變得更好?」
像是我學習一個時間管理技巧後,就要想辦法應用於我們實際存在的「加班」或「拖延」問題,甚至我還利用Notion 整合 ,同時看看有沒有減少加班時間,這樣才不是只是記下技巧的觀念,卻從來沒有「應用」和「改善」,幫助我們自己 。
作者告訴我們學習的真正目的,是「改善我們身處其中的現實」。所以當我們學習一個新東西時,先問自己:「我想透過這次學習,解決什麼實際問題?改善我生活中的哪一部分?」讓我們的學習方法更有方向和動力。
學習方法十 : 心態調整
在我們大人的學習旅程中,很少有那種一步到位、完美無缺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培養一種「不完美」的心態,把每一次的嘗試都當作是尋找「參考答案」的過程,並且接受不斷地去優化它。
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那種「一次到位」的執念。當我們學了一個新方法就去試試看,如果結果不如預期,就把這次「不如預期」當成寶貴的經驗與數據。
我們可以好好分析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然後根據反饋調整策略,進行下一輪測試。每次的調整和迭代,都是在讓事情變得更好,這本身就是最棒的學習。
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現實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就是要習慣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裡,持續尋找一個又一個的「參考答案」,然後不斷地去改善它。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一個「終極解答」,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最適合」的解決方案,而且這個方案還會隨著情境變化而需要調整。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 AI 或是利用數位工具,像是Notion 等等來進行「反饋分析」。將你的實踐結果數據或描述提供給 AI,讓它幫你分析其中存在的潛在問題,並根據你學到的模式,提供下一步的優化建議。
如果你想要知道,這篇文章的十個學習方法,我是如何利用AI來提升這些學習方法, 請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會把資料寄給你。
圖五 學習方法九及學習方方法十 知識圖卡
結語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反向學習》這本書,教我們的這十個技巧,真的可以讓我們的學習方法整個升級?對於現在時代的學習 ,真的不用再跟以前一樣固定的方法。
透過文章裡的十個學習方法,再搭配 AI 這個超強工具,你會發現學習從此不再只是累積,而是真正能帶來改變的超能力。
如果你對於如何讓AI更有效的協助你的實作方式,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會把如何利用AI提升學習的方法資料寄給你,讓我們一起提升我們的學習方法,打造出高效學習成效。

Sandy 陳俗均
我是公司經營者 / 高效管理教練 / 職涯成長講師
會分享給你更多商業知識與職場的學習與經驗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