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子流》讀書心得:創意不靠靈感,而是靠這五步驟
2025 Apr 03 職場鍊金術 主管筆記本 高績效職場人生 讀書筆記 策略經營
在現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創意不只是藝術家或設計師的能力,很多人都希望在職場和生活中都能夠有更多的創意能力。
但很多人認為創意是偶然的靈感,是忽然湧現,根本無法控制。但《點子流》這本書想告訴你 ,創意是可以被系統化培養和發展的能力。
創意可以透過結構化的方法,建立一套能持續產生、測試和實現點子的系統,運用在個人或公司之中,解決各種問題。
《點子流》整本書就是告訴我們,要如何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創意思考系統。
《點子流》書本封面
每個問題都是點子問題
在《點子流》書本一開始,提出了一個很棒的重要觀點,哪就是
每個問題都是點子問題
為什麼 ? 因為
「 如果你已經知道如何解決一個問題,那它就根本不是問題了。
它只是一個還沒有執行的任務,你只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便能完成的事 」
所以真正的問題只會出現在兩種情況 :
當你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
當常規方法不再有效
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的就不是更多努力,而是更好的點子。
《點子流》作者用一個很棒的譬喻,說明什麼是點子 ?他說:
點子本質上是「原本就存在我們腦中的兩件事的新關聯」
因為大腦不會憑空創造任何事物,它永遠是在處理你的經驗帶來的原料,將這些已知事物以新的方式連結起來。
《點子流》作者說到「 不要只做你想到的第一件事」,這個簡單說明創意的意義,超越我們慣用的直覺,才能想出更多的點子,打造出更多可能性。
什麼是點子流
「點子流 ideaflow」就是一種把創新思考過程結構化和系統化的方法論,這是史丹佛設計學院提出的創新指標,核心在於「量變帶來質變」。
《點子流》書裡主張透過大量生成點子來提升解決問題的成功率。
當我們面對一個挑戰,不再依賴偶發的靈感,而是我們建立起一個結構化的創意思考系統,使創意過程能夠穩定且持續地產生、篩選並實現有價值點子的方法論。
《點子流》的作者是 傑瑞米. 奧特利( Jeremy Utley )和派瑞. 克萊本( Perry Klebahn ),兩位都是史丹佛設計學院的創新領域教授。多年都在培訓輔導全球各地的創業家、企業領導者,協助他們帶動創新與突破。
他們觀察到成功的創新者和企業的共同特徵,就是能夠建立起「點子流」的系統性創新機制。
因此,他們整理多年在史丹佛的實踐經驗,歸納出這一套可複製的創意思考方法論。
他們期待利用「點子流」的系統方式,讓組織內的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新貢獻者,進而讓公司能夠提升創新效率、降低創新風險、擁有更多突破性想法,並轉化為實際成果。
如何建立點子流系統
《點子流》書中建議以下五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點子流系統:
翻轉創新心態,接受「量產生質」的理念
建立創意習慣與收集系統
優化團體腦力激盪,運用「3S方法」
設計實驗測試點子,開發「最小可行測試」
建立從實驗到實現的決策框架
以下是我檢視書中所說的做法,也說明我的運用與感想。
步驟一:翻轉創新心態
前面有提到大多數人對創新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創新需要有很多的靈感。
但《點子流》書裡不斷地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來自於大量點子的產生和篩選。
如果沒有大量的點子,是不可能有好的做法。《點子流》作者提出「量產生質」的心態,要我們一開始,要發想大量的點子,但點子不需要完美,甚至可以平凡或看似荒謬。
所以《點子流》書中提出一個點子流公式,就是指在特定時間內,針對某一個主題,能產生多少創意點子。
計算公式很簡單:
點子數量 ÷ 時間 = 點子流
《點子流》這個公式就是要提醒我們,重點是數量而非質量,不要停下來思考或評判,就是持續不斷地寫。
像我經常帶領團隊,要進行組織對話或是問題解決,最開始第一步,就是大量的發想,有時候有數量競賽,就是越多越好。
邀請大家不要管對或錯 ,或是執行度的可能,數量是唯一的評分標準。
目的是要開啟大家的創意思考暖身,希望能夠提供大量的想法,才有可能找到其他的可行性。
《點子流》提醒我們,最開始心態建立很重要,要讓團隊成員擺脫了「第一次就要提出完美點子」的壓力,才能釋放了更多創意潛能。
這也像《刻意練習》也不斷強調的概念,要突破創新瓶頸,需要大量且有針對性的練習。
人會抵抗軍隊入侵,但不會抗拒點子湧入。

步驟二:建立創意習慣與收集系統
接著要將創意發想融入日常習慣,建立持續收集點子的機制。
對於創意思維來說,只有明確建立收集系統才是持續產生點子的保證。
《點子流》書中提供了一個「3S 點子額度」的方法,他的公式是
播種(seed):挑一個問題加以研究。
睡眠(sleep):讓潛意識處理問題。
解決(solve):用大量的點子淹沒問題。
這也是我現在每天在做的練習,針對遇到的一個問題,每天寫下十個點子,不成熟也沒有關係,重點就是養成習慣。
《點子流》作者建議我們早上做這個練習,因為早上的練習,也會讓我們一整天,創意思考會更加的靈活。
這樣的方式目的是,當我們把問題放入自己的潛意識當中,發想一些點子,說不定其中有一個有趣的點子,會讓我們從不同的方向來解決問題。
除了發想之外,《點子流》也建議要把它放在固定的地方,像我習慣方式是放入 Heptabase 裡頭,除了固定的地方之外,同時貼進一個靈感筆記的標籤。
另外一個技巧是在寫的過程當中,我也寫入關於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還有哪一些想法等等。
這個會幫助我,之後當我在閱讀這個訊息時,才能夠回憶當初的想法與目前的狀況。
《點子流》作者也提醒我們,記得要安排空擋時間認真回顧,除了能隨時喚醒我們的記憶時,有時候這個問題的爛想法,有可能是別的問題的解方。
天才的祕訣無他,不過是日復一日持之以恆
步驟三:優化團體腦力激盪
當你公司遇到問題時,你會自己想辦法,還是利用團隊的力量?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會相信團隊腦力激盪創意一定會比較好.
但是團隊速度又慢,且公司哪有時間有團隊發想的時間,個人速度比快較快,但個人經驗很重要,且可能也會有盲區....這些都是我們考慮的原因.
所以《點子流》作者提出解方:
利用團體加上個人的方法,打造一個「創意三明治」法
「創意三明治」就是先讓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知道的事,看看會意外碰撞出什麼火花。
接下來,大家回到各自的桌前,安靜思考先前的討論內容。最後再次集合,分享看法,並碰撞出更多火花。
這也是我在進行團隊引導的過程當中,會進行流程與結構化的安排,就是不斷地讓個人與團隊不斷地輪流,一次次的發散及收斂,找到更棒的點子
這也是《點子流》提到的3S框架
空間(Space):創造安全、無評判的環境
激發(Spark):提供啟發性的問題和刺激材料
結構(Structure):設置明確的時間和流程規則
從打造環境、激發創意的方法,視覺聽覺呈現等等,讓更多方法與感官的方式互相搭配,進行時間與流程等方面的安排,來打造出更好的團隊解決方法.
先有很多亂七八糟的點子,才會出現一個好點子
步驟四 : 設計實驗測試點子
接下來這個部分,我覺得在《點子流》這本書當中,很有價值的部分.
因為在創新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一個重要的挑戰,如何知道自己的點子是否真的有價值?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直接容易。特別是公司,我們怎麼知道這個點子可以執行,且公司要測試這個成本可能都不小。
所以《點子流》作者告訴我們,要如何知道這個點子是否可行,那我們就需要小實驗來測試,而有效的實驗需要一套結構化的方法。
在步驟四到五,我想要用書中一個案例來進行說明,我覺得合在一起分享,對於大家理解這個過程會比較清楚,因此我把這兩個步驟放在一起分享。
案例 :有一間公司,他們豪華購物中心的四樓租金持續下滑,店家紛紛撤出。經過腦力激盪,團隊提出了建造啤酒花園的想法。
理論上,這聽起來完美無缺,且他們在美食廣場進行調查,約1,000名顧客中有85%表示願意光顧。所以他們想要測試購物中心要不要設立一個啤酒花園
1. 建立明確假設
《點子流》告訴我們,在開始任何實驗之前,都要先明確寫下我們想證明什麼。
例如:「如果我們在購物中心四樓提供啤酒花園服務,顧客會願意上樓消費並產生足夠收入支持這項投資」。
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卻常被忽略。當我們明確寫下假設時,強迫自己具體思考成功的樣子,才能為後續評估設定了基準。
2. 設計低成本原型
接下來,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創造足夠真實的情境,來測試我們的假設是否可行。
所以購物中心團隊不要一開始就投入數十萬美元建造華麗的啤酒花園,而是採用了簡單的方案來測試看看。
譬如我們先在美食廣場擺放紙板廣告宣傳,在社群媒體上發布消息,然後在四樓空間擺設一張普通折疊桌,上面放幾瓶葡萄酒和啤酒,安排一名工作人員在場檢查ID和倒酒。
這種設置雖然簡陋,但就是要測試核心假設-人們是否願意為了飲品上樓 ?
《點子流》不斷在書中提醒我們,測試的目的是「讓點子真到足以驗證行為」,而不需要完美呈現最終產品。
步驟五 : 建立決策框架
3. 確立成功標準
在實驗開始前,我們需要明確定義什麼程度的反應才算成功。
《點子流》提醒我們,這是許多實驗失敗的關鍵環節,沒有預先設定標準,任何結果都可能被解讀為「有希望」,所以我們要定義,什麼叫做有希望。
譬如購物中心團隊可能設定「至少需吸引30位顧客上樓,且其中至少一半願意購買飲品」作為成功指標。
標準需要具體,可以量化,並且反映真實商業需求。
若測試無法達到這些預設標準,那我們團隊就知道需要重新思考或放棄這個點子,而不要強行推對這個計畫,認為對於客人是有吸引力的。
4. 規劃測試週期
《點子流》告訴我們實驗不是隨便測試,而是需要嚴謹規劃的過程。像購物中心的案例,他們就規劃了連續四個週六進行測試,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證明。
另外他們也有安排事後檢討會議。就是在每次結束之後,會進行一些調整,且在過程當中都有完整記錄觀察到的所有細節。
這個部分就是因為要完成的來進行測驗,而不能只是大概的嘗試而已。
5. 執行與分析
當實驗結束後,團隊需要誠實面對結果並做出決定。像《點子流》書中這個案例到最後,即使提供免費酒品,四樓實驗也僅吸引不到12名顧客。
這個數字讓總經理,可以依據這個數字得出結論,討論是要繼續發展原始想法,調整方向或完全放棄這個點子
《點子流》五大步驟整理表格
後記 - 我的反思
我很喜歡《點子流》書中這個案例,他提醒了我兩件事情 :
第一 : 永遠不要僅憑人們說他們想要什麼來判斷點子的價值,只有當人們願意採取實際行動,才能真正證明需求存在。
第二 : 這個小型實驗真的很棒,不僅減少了實驗的金額與時間,也有更客觀的數據,來檢驗這個點子的可行性。
像我現在公司就有許多的問題,我們雖然有許多的想法,但總是有許多擔心的事情。
看了這本書之後,讓我開始轉向思考,我可以怎麼樣去轉化成小實驗,來測試這個可行性。
《點子流》這本書讓我對創新過程有重新的認識。創新不是一個靈光乍現的瞬間,而是一個持續迭代、不斷學習的過程。
通過設計高效的實驗,我們可以在最小風險下發現真正有價值的點子,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它們。
正如愛迪達和Nike的創始人所說,持續的測試和回饋是成功創新的核心。
無論是個人項目還是組織創新,這種實驗思維都將幫助我避開直覺陷阱,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是公司經營者 / 高效管理教練 / 職涯成長講師
會分享給你更多商業知識與職場的學習與經驗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成為會員,解鎖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