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入門指南:原理、步驟與常見誤區總整理
2025 Nov 05 高效工作 學習成長 AI學習與運用
你有聽過卡片盒筆記嗎 ? 因為我平時喜歡閱讀,對於更有效的筆記方法都會非常有興趣,所以當我看到瓦基推薦《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這本書時,便吸引我的注意,我這篇文章想跟你介紹卡片盒筆記法的一些相關知識。
卡片盒筆記是什麼
卡片盒筆記(Zettelkasten)是一種有名的知識整理和筆記方式,最早是德國社會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的筆記與知識管理方法。在德語中,Zettel 指的是「紙條、卡片」,Kasten 指「盒子」,直接翻譯稱之為「卡片盒」。
卡片盒筆記顧名思義,就是把我們的想法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再放進盒子裡,並透過獨特的編號和互相連結,把所有卡片組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
Luhmann 就靠著這套方法,寫了超過70本書、400多篇論文,就是這個原因,讓大家都很想知道卡片盒筆記為什麼這麼有成效 。
Luhmann 認爲卡片盒筆記的重點在於「外部對話」,利用一張張的筆記卡片,每一張筆記卡代表一個獨立想法,透過我們跟卡片對話,再將卡片進行編號與連結組成,形成一個會不斷成長的「第二大腦」的知識系統,進而打造出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

卡片盒筆記的核心原則
卡片盒筆記跟一般筆記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則:
原子化(小而精的筆記):每張卡片只寫一個獨立的想法,不要貪心一次塞太多。這樣不但負擔小,也能讓我們專注把每個觀點寫清楚。很多人發現,用這種方式讀書、做筆記,學習效果更好,壓力也減輕了。
連結性(建立網絡):卡片之間可以用編號、標籤或引用互相連結,形成一個沒有階層、自由流動的知識網絡。知識的價值不只在於儲存,更在於彼此連結和碰撞,這樣才能激發新的想法。傳統筆記常常只是分類、存檔,卡片盒筆記則鼓勵跨領域、跨主題的連結。
長期累積(知識持續成長):卡片盒筆記是一個隨時間不斷成長的系統。我們每天加一點、連結一下,知識庫就會越來越豐富。舊的靈感可以和新的資料結合,產生新的火花。這種持續累積,讓知識越用越有價值。
分散式創造力(意外碰撞新想法):卡片不是一開始就死板分類,而是隨著連結自然聚合。這種由下而上的方式,鼓勵我們在不同領域的筆記之間建立關聯,常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創新點子。
自主對話(跟筆記互動):卡片盒筆記鼓勵我們把筆記當成對話對象。每新增一張卡片,就是跟系統「說話」;當我們瀏覽連結時,系統也會「回應」我們 。這種互動,常常會帶來驚喜和新洞見,讓知識庫變成創意的溫床。
總結來說,卡片盒筆記就是把知識拆成獨立單元,強調連結,讓筆記系統隨時間成長,並激發創新。這些原則讓筆記不只是資訊存放,更是思考和創作的好幫手。
卡片盒筆記的操作步驟
卡片盒筆記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涵蓋從筆記的撰寫到知識輸出的各個階段。以下以盧曼總結的八個步驟說明如何建立、連結與整理筆記的方法
捕捉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隨時記下腦中閃過的想法,不需要很完整,重點是先把靈感抓住,避免好點子消失。
撰寫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讀書或看資料時,把重點用自己的話記下來,並標註來源。這樣日後查找、引用都很方便。
整理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定期把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整理、濃縮,變成獨立完整的永久筆記。每張卡片都要寫得清楚、容易理解。
加入卡片盒並建立連結:把新筆記放進卡片盒,給它編號,並跟相關舊筆記建立連結。這樣新知識可以融入整個網絡。
透過卡片盒發展想法:需要構思或腦力激盪時,可以順著卡片連結瀏覽,拓展和深化想法。發現知識網絡有缺口時,就補充新筆記。
從卡片盒中挑選主題:隨著筆記累積,某些主題自然會形成。這時可以選一個主題,把相關卡片整理出來,準備寫文章或報告。
將相關筆記轉換為草稿:把主題下的卡片找出來,依邏輯順序組合成初步草稿,補充過渡語句,讓內容更連貫。
潤飾草稿成品:最後修飾草稿,調整語氣、格式,讓它成為最終的文章或報告。完成後,還能把成果回饋到卡片盒,持續壯大你的知識網絡。
當然這八個步驟不是一條直線,實際操作時常常會反覆迭代。比如寫草稿時發現資料不足,就回去補充筆記,然後再繼續寫。但總體來說,卡片盒筆記強調從資訊收集、消化,到成果輸出的全過程循環,讓我們不只做筆記,更能把筆記變成有價值的產出。

卡片盒筆記的優缺點
卡片盒筆記有不少優點,但在實際操作時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下面來跟大家分享
優點 :
幫助理解和激發創意
卡片盒筆記要求我們用自己的話整理重點,而且要把不同卡片連結起來。這過程能讓我們真的消化知識,而不是只是抄筆記。
每寫一張卡片,其實就是在整理思緒,久了會發現自己思考更清楚、靈感也更多。很多人用了一段時間後,寫作和思考都變得有條理,因為舊卡片常常能激發新想法。
知識累積有長尾效果
我覺得卡片盒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把我們平常零碎時間的小收穫,慢慢累積成自己的知識庫。只要持續產出卡片並加進系統,時間一久就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大腦。
像有人用卡片盒兩年後,不只寫出第一本書,還有源源不絕的新素材。這種「複利效應」一開始可能看不出來,但越用越有威力。
寫作與輸出變輕鬆
用卡片盒筆記,寫論文、報告時不用從零開始,因為平時已經累積了很多相關卡片。只要把卡片調出來、串連、潤飾,寫作就變簡單許多。
有人甚至把卡片盒比喻成「寫作機器」,像盧曼能高產,就是因為他早就把論點都準備好了。對一般人來說,卡片盒就是隨手可用的資料庫,大幅提升寫作效率。
知識網絡容易帶來新靈感
跟傳統分類筆記不同,卡片盒筆記建立的是一個靈活的知識網絡。
瀏覽卡片時,常常會意外發現原本沒注意到的連結,產生「串門子」的聯想,這種意外收穫就是創新的來源。跨領域的卡片互相碰撞,常常能激發新想法或解決方案。
卡片盒筆記的缺點與挑戰
學習門檻和維持難度
卡片盒筆記對新手來說有點複雜,像是編號、連結、怎麼寫好卡片都需要練習。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難上手,或是比一般筆記麻煩。
而且要持續整理、更新連結,不能偷懶,不然系統就會跟不上我們的思考。這其實是一種習慣養成,比較考驗耐心和紀律。
剛開始看不到明顯效果
卡片盒筆記的威力通常要累積到一定規模才會出現。剛開始建立時,花時間把舊筆記轉成卡片、加連結,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成果,有些人就會放棄。
也有人覺得卡片太碎,反而讓寫作變慢,這算是「陣痛期」。但多數人都說只要撐過前期,卡片盒筆記後面效益會慢慢顯現。
容易陷入強迫症
有些人會太執著於連結、編號,甚至每張卡片都硬要湊關聯,結果花太多時間在管理系統,反而忘了本來卡片盒筆記是要幫助思考和寫作。
卡片盒筆記其實不是越複雜越好,連結應該自然、有意義就好,不需要強求完美。
總結來說,我覺得卡片盒筆記很適合長期知識工作者和喜歡寫作的人。但它需要投入時間和耐心,不能期待速成。建議新手可以小規模開始,慢慢習慣,才能真正發揮這套方法的威力。
卡片盒筆記常見誤區與迷思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習卡片盒筆記時,會遇到一些常見誤解,下面是我在閱讀一些相關知識後,幫你澄清 :
迷思一 「靈感筆記一定要刪除」
有人以為臨時的靈感筆記最後都要轉成永久筆記,沒轉化的就該刪掉。其實不用這麼嚴格,靈感筆記本來就是用來捕捉瞬間想法,不一定每條都要變成正式卡片,也不需要全刪掉。保留靈感筆記,其實有助於日後回顧當時的思路。
迷思二「每張卡片都要馬上連結」
有人認為每寫一張卡片都要馬上跟其他卡片建立連結,否則這張卡片就沒價值。事實上,沒關聯時可以先獨立存放,等日後有了相關內容再補連結就好。不要為了連結而連結,也不要因為暫時沒關聯就覺得筆記沒用。
迷思三 「卡片盒只是資料庫」
有些人把卡片盒筆記當成個人維基或純資料庫,只想把資料補齊,卻忽略了思考和串聯。卡片盒筆記其實是我們的對話夥伴,重點是促進思考和創新,而不是囤積資料。寫卡片時要記錄經過消化的觀點,而不是只是複製別人的好句。
迷思四 「卡片盒適合所有場合」
卡片盒筆記很適合長篇、需要架構的寫作,但不是每種筆記都適合。像臨時會議記錄、短評論、待辦清單,用其他筆記法更方便。卡片盒筆記不是萬能工具,要靈活選用。
總之,避免誤區的關鍵就是理解卡片盒筆記的目的,是幫助我們促進深度思考和長期知識累積,而不是拘泥形式。只要掌握這個核心,就能靈活運用,讓卡片盒真正發揮效果。
常見卡片盒筆記軟體
現在數位筆記工具越來越多,很多都可以拿來做卡片盒筆記。有些是專門設計來支援卡片互相連結,有些則是一般筆記軟體,只要稍微調整設定也能做到類似效果。以下跟大家分享幾款熱門軟體 ,希望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開始動手作
Obsidian
支援雙向連結和反向引用,還有「筆記地圖」可以視覺化整個知識網絡。插件很多,可加上日誌、任務管理等功能。資料都存在自己電腦,安全又容易備份,適合重視隱私和想自訂系統的人。用來做卡片盒筆記很方便。
Logseq
這是開源的大綱式筆記工具,結合雙向連結和條列大綱,預設用「每日日記」來組織內容,也能引用頁面或區塊。內建圖譜功能,資料同樣儲存在本地。適合喜歡條列、任務管理,想資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人。
Heptabase
強調視覺化操作,提供無限白板,可以自由拖曳卡片、建立連結。支援 PDF 標註、YouTube 逐字稿匯入,把各種素材轉成卡片很方便。標籤系統很彈性,有「超級標籤」可以多維分類。內建 AI 助手會給智慧摘要和整理建議。適合喜歡用空間整理想法的視覺型使用者或研究者。
Notion
以資料庫方式管理筆記,每一頁都是塊狀內容,可以@提及、雙向連結(有反向引用欄),多媒體嵌入很方便。可以自訂模板和屬性(像是標籤)。
雖然不是專門為卡片盒筆記設計,但只要規劃好資料庫、互相連結,也能做出卡片盒系統。不過即時連結和彈性稍微不如 Obsidian、Logseq 這種專門工具。適合需要整合筆記、任務、資料庫的人。
這些工具各有強項。像 Obsidian、Logseq 是「連結型筆記軟體」,天生就很適合卡片盒筆記強調的知識網絡。Notion、Evernote 則是「分類型筆記軟體」,需要多花點心思設定才能完全發揮 Zettelkasten 的優勢。
但我自己感覺,其實 Notion 真的並不適合卡片盒筆記,我自己是用Heptabase , 特別是它在2025年下半年融入了很多AI功能,讓我覺得更好使用,後續會在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使用
其實不管用哪種軟體,最重要的還是落實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原則,把知識拆成小單位、雙向連結、持續累積,且讓你順手好用,就是最適合你的好軟體 。

AI 時代卡片盒筆記的發展與應用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卡片盒筆記也有了新的玩法。AI 工具可以幫忙生成、分類、連結、整理筆記,讓整個流程更高效 :
自動生成與摘要
AI可以幫我們快速抓重點、重組語言。讀完一篇論文,可以請 AI 幫忙摘要,然後再濃縮成卡片筆記。Notion AI 也有「總結」、「提取重點」等功能,能幫我們快速整理長文。
遇到難懂的理論,也可以請 AI用簡單的話解釋,再自己消化後寫進卡片。不過要記得,AI 產生的內容還是要自己審核,不能完全照單全收。
智能分類與連結
卡片多了之後,找相關內容或加標籤會變得很花時間。AI 可以幫你推薦相關卡片、提示標籤,發現我們沒注意到的連結。
Heptabase、Notion AI 都有這類功能,能讓分類和連結更省力,也避免漏掉重要關聯。
筆記整理與擴充
AI 還能幫我們整理和深化內容。比如我們有一堆卡片討論同一主題,可以讓 GPT 幫我們彙總成一段連貫的論述,當作寫作參考。
也可以問 AI:「還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讓它幫我們想出新方向,補充卡片內容。
強化輸出與表達
在寫作階段,AI 可以幫我們潤色句子、生成文章大綱、檢查論證漏洞,甚至模擬讀者提問,讓我們補強內容。這些功能都能提高從卡片到成品的效率和品質。
AI 可以幫我們省下整理、翻譯、格式化的時間,但哪些內容有價值、怎麼連結、怎麼論證,還是要自己決定。建議把 AI 產生的內容當建議草稿,自己核實後再納入卡片。
總結來說,AI 不會取代卡片盒筆記,反而讓它更強大。只要善用 AI 工具,配合卡片盒方法,就能更快建立高品質的知識網絡,提升效率和創造力。重點還是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問題意識。

總結
我覺得卡片盒筆記不僅僅是一套筆記術,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革新。它讓我們從單純的「資訊收集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透過原子化的紀錄與網狀的連結,我們不再只是將知識封存在檔案夾中,而是讓舊知識與新靈感不斷碰撞、對話,進而產生複利效應。
在這個到處充滿 AI 工具時代,卡片盒筆記的核心精神 ,「人的主動思考」顯得更加珍貴。AI 可以成為我們整理與檢索的高效助手,但如何構建獨特的觀點,仍取決於我們如何連結這些卡片。
對於像我們這種喜歡深度學習與高效輸出的知識工作者來說,建立卡片盒或許需要初期的耐心與投入,但這座隨著時間不斷成長的「第二大腦」,才是我們最有價值的智力資產。

Sandy 陳俗均
我是公司經營者 / 高效管理教練 / 職涯成長講師
會分享給你更多商業知識與職場的學習與經驗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