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0
  • 登入
  • 全部文章
  • 主題分類
    回主選單
    • 高績效職場工作
    • 職場關係與團隊協作
    • 領導管理與策略經營
    • 高效學習與AI實戰
    • 職涯與人生智慧
  • 核心主題
    回主選單
    • 所有讀書筆記
    • Colors人際風格系列
  • 課程產品總覽
    回主選單
    • 所有課程介紹
    • 實體課程介紹
    • 簡報與學習手冊
  • 訂閱免費電子報
  • 關於SANDY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 全部文章
  • 主題分類
    高績效職場工作 職場關係與團隊協作 領導管理與策略經營 高效學習與AI實戰 職涯與人生智慧
  • 核心主題
    所有讀書筆記 Colors人際風格系列
  • 課程產品總覽
    所有課程介紹 實體課程介紹 簡報與學習手冊
  • 訂閱免費電子報
  • 關於SANDY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高效工作 (15)
    • 目標設定 (17)
      • 溝通協作 (23)
        • 銷售能力 (2)
          • 領導管理 (23)
            • 策略經營 (13)
              • 學習成長 (12)
                • AI學習與運用 (8)
                  • 職涯探索 (16)
                    • 財富與人生智慧 (10)
                      • 課程心得 (3)
                        • 影劇與展覽 (1)
                          • 旅遊與生活 (1)
                            • 讀書筆記 (30)
                              • 電子信系列 (1)
                                • 會員文章 (1)
                                  人際溝通 (13) 人際關係 (16) 提高生產力 (15) 溝通技巧 (11) 影視心得 (2) OGSM (3) 財務管理 (2) 領導管理 (14) 年度計畫 (6) 目標設定 (16) 職涯規劃 (11) 時間管理 (4) 策略規劃 (10) 領導能力 (10) 問題解決 (10) 反思能力 (14) AI運用 (11) 學習方法 (9) 創新思考 (2) 銷售思維 (1) 銷售方法 (3) MBTI (1) 年度計劃 (1) 心靈成長 (1) Colors人際風格 (6) 職涯探索 (0) 財富與人生智慧 (0) 職場關係系列 (2) 商業知識 (7)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卡片盒筆記入門指南:原理、步驟與常見誤區總整理

                                  卡片盒筆記入門指南:原理、步驟與常見誤區總整理

                                  2025 Nov 05 高效工作 學習成長 AI學習與運用
                                  內容目錄
                                  1. 卡片盒筆記是什麼
                                  2. 卡片盒筆記的核心原則 
                                  3. 卡片盒筆記的操作步驟
                                  4. 卡片盒筆記的優缺點
                                  5. 卡片盒筆記的缺點與挑戰
                                  6. 卡片盒筆記常見誤區與迷思
                                  7. 常見卡片盒筆記軟體
                                  8. AI 時代卡片盒筆記的發展與應用
                                  9. 總結


                                  你有聽過卡片盒筆記嗎 ? 因為我平時喜歡閱讀,對於更有效的筆記方法都會非常有興趣,所以當我看到瓦基推薦《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這本書時,便吸引我的注意,我這篇文章想跟你介紹卡片盒筆記法的一些相關知識。



                                  卡片盒筆記是什麼



                                  卡片盒筆記(Zettelkasten)是一種有名的知識整理和筆記方式,最早是德國社會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的筆記與知識管理方法。在德語中,Zettel 指的是「紙條、卡片」,Kasten 指「盒子」,直接翻譯稱之為「卡片盒」。


                                  卡片盒筆記顧名思義,就是把我們的想法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再放進盒子裡,並透過獨特的編號和互相連結,把所有卡片組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


                                  Luhmann 就靠著這套方法,寫了超過70本書、400多篇論文,就是這個原因,讓大家都很想知道卡片盒筆記為什麼這麼有成效 。


                                  Luhmann 認爲卡片盒筆記的重點在於「外部對話」,利用一張張的筆記卡片,每一張筆記卡代表一個獨立想法,透過我們跟卡片對話,再將卡片進行編號與連結組成,形成一個會不斷成長的「第二大腦」的知識系統,進而打造出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









                                  卡片盒筆記的核心原則 




                                  卡片盒筆記跟一般筆記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則:


                                  • 原子化(小而精的筆記):每張卡片只寫一個獨立的想法,不要貪心一次塞太多。這樣不但負擔小,也能讓我們專注把每個觀點寫清楚。很多人發現,用這種方式讀書、做筆記,學習效果更好,壓力也減輕了。


                                  • 連結性(建立網絡):卡片之間可以用編號、標籤或引用互相連結,形成一個沒有階層、自由流動的知識網絡。知識的價值不只在於儲存,更在於彼此連結和碰撞,這樣才能激發新的想法。傳統筆記常常只是分類、存檔,卡片盒筆記則鼓勵跨領域、跨主題的連結。

                                  • 長期累積(知識持續成長):卡片盒筆記是一個隨時間不斷成長的系統。我們每天加一點、連結一下,知識庫就會越來越豐富。舊的靈感可以和新的資料結合,產生新的火花。這種持續累積,讓知識越用越有價值。

                                  • 分散式創造力(意外碰撞新想法):卡片不是一開始就死板分類,而是隨著連結自然聚合。這種由下而上的方式,鼓勵我們在不同領域的筆記之間建立關聯,常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創新點子。


                                  • 自主對話(跟筆記互動):卡片盒筆記鼓勵我們把筆記當成對話對象。每新增一張卡片,就是跟系統「說話」;當我們瀏覽連結時,系統也會「回應」我們 。這種互動,常常會帶來驚喜和新洞見,讓知識庫變成創意的溫床。



                                  總結來說,卡片盒筆記就是把知識拆成獨立單元,強調連結,讓筆記系統隨時間成長,並激發創新。這些原則讓筆記不只是資訊存放,更是思考和創作的好幫手。






                                  卡片盒筆記的操作步驟

                                  卡片盒筆記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涵蓋從筆記的撰寫到知識輸出的各個階段。以下以盧曼總結的八個步驟說明如何建立、連結與整理筆記的方法

                                  1. 捕捉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隨時記下腦中閃過的想法,不需要很完整,重點是先把靈感抓住,避免好點子消失。

                                  2. 撰寫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讀書或看資料時,把重點用自己的話記下來,並標註來源。這樣日後查找、引用都很方便。

                                  3. 整理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定期把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整理、濃縮,變成獨立完整的永久筆記。每張卡片都要寫得清楚、容易理解。

                                  4. 加入卡片盒並建立連結:把新筆記放進卡片盒,給它編號,並跟相關舊筆記建立連結。這樣新知識可以融入整個網絡。

                                  5. 透過卡片盒發展想法:需要構思或腦力激盪時,可以順著卡片連結瀏覽,拓展和深化想法。發現知識網絡有缺口時,就補充新筆記。

                                  6. 從卡片盒中挑選主題:隨著筆記累積,某些主題自然會形成。這時可以選一個主題,把相關卡片整理出來,準備寫文章或報告。

                                  7. 將相關筆記轉換為草稿:把主題下的卡片找出來,依邏輯順序組合成初步草稿,補充過渡語句,讓內容更連貫。

                                  8. 潤飾草稿成品:最後修飾草稿,調整語氣、格式,讓它成為最終的文章或報告。完成後,還能把成果回饋到卡片盒,持續壯大你的知識網絡。



                                  當然這八個步驟不是一條直線,實際操作時常常會反覆迭代。比如寫草稿時發現資料不足,就回去補充筆記,然後再繼續寫。但總體來說,卡片盒筆記強調從資訊收集、消化,到成果輸出的全過程循環,讓我們不只做筆記,更能把筆記變成有價值的產出。






                                  卡片盒筆記的優缺點



                                  卡片盒筆記有不少優點,但在實際操作時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下面來跟大家分享 

                                  優點 :

                                  • 幫助理解和激發創意

                                    卡片盒筆記要求我們用自己的話整理重點,而且要把不同卡片連結起來。這過程能讓我們真的消化知識,而不是只是抄筆記。

                                    每寫一張卡片,其實就是在整理思緒,久了會發現自己思考更清楚、靈感也更多。很多人用了一段時間後,寫作和思考都變得有條理,因為舊卡片常常能激發新想法。


                                  • 知識累積有長尾效果

                                    我覺得卡片盒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把我們平常零碎時間的小收穫,慢慢累積成自己的知識庫。只要持續產出卡片並加進系統,時間一久就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大腦。

                                    像有人用卡片盒兩年後,不只寫出第一本書,還有源源不絕的新素材。這種「複利效應」一開始可能看不出來,但越用越有威力。


                                  • 寫作與輸出變輕鬆

                                    用卡片盒筆記,寫論文、報告時不用從零開始,因為平時已經累積了很多相關卡片。只要把卡片調出來、串連、潤飾,寫作就變簡單許多。

                                    有人甚至把卡片盒比喻成「寫作機器」,像盧曼能高產,就是因為他早就把論點都準備好了。對一般人來說,卡片盒就是隨手可用的資料庫,大幅提升寫作效率。


                                  • 知識網絡容易帶來新靈感


                                    跟傳統分類筆記不同,卡片盒筆記建立的是一個靈活的知識網絡。

                                    瀏覽卡片時,常常會意外發現原本沒注意到的連結,產生「串門子」的聯想,這種意外收穫就是創新的來源。跨領域的卡片互相碰撞,常常能激發新想法或解決方案。








                                  卡片盒筆記的缺點與挑戰


                                  • 學習門檻和維持難度


                                    卡片盒筆記對新手來說有點複雜,像是編號、連結、怎麼寫好卡片都需要練習。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難上手,或是比一般筆記麻煩。

                                    而且要持續整理、更新連結,不能偷懶,不然系統就會跟不上我們的思考。這其實是一種習慣養成,比較考驗耐心和紀律。


                                  • 剛開始看不到明顯效果


                                    卡片盒筆記的威力通常要累積到一定規模才會出現。剛開始建立時,花時間把舊筆記轉成卡片、加連結,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成果,有些人就會放棄。

                                    也有人覺得卡片太碎,反而讓寫作變慢,這算是「陣痛期」。但多數人都說只要撐過前期,卡片盒筆記後面效益會慢慢顯現。


                                  • 容易陷入強迫症


                                    有些人會太執著於連結、編號,甚至每張卡片都硬要湊關聯,結果花太多時間在管理系統,反而忘了本來卡片盒筆記是要幫助思考和寫作。

                                    卡片盒筆記其實不是越複雜越好,連結應該自然、有意義就好,不需要強求完美。



                                  總結來說,我覺得卡片盒筆記很適合長期知識工作者和喜歡寫作的人。但它需要投入時間和耐心,不能期待速成。建議新手可以小規模開始,慢慢習慣,才能真正發揮這套方法的威力。





                                  卡片盒筆記常見誤區與迷思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習卡片盒筆記時,會遇到一些常見誤解,下面是我在閱讀一些相關知識後,幫你澄清 :

                                  • 迷思一 「靈感筆記一定要刪除」

                                    有人以為臨時的靈感筆記最後都要轉成永久筆記,沒轉化的就該刪掉。其實不用這麼嚴格,靈感筆記本來就是用來捕捉瞬間想法,不一定每條都要變成正式卡片,也不需要全刪掉。保留靈感筆記,其實有助於日後回顧當時的思路。



                                  • 迷思二「每張卡片都要馬上連結」

                                    有人認為每寫一張卡片都要馬上跟其他卡片建立連結,否則這張卡片就沒價值。事實上,沒關聯時可以先獨立存放,等日後有了相關內容再補連結就好。不要為了連結而連結,也不要因為暫時沒關聯就覺得筆記沒用。



                                  • 迷思三 「卡片盒只是資料庫」

                                    有些人把卡片盒筆記當成個人維基或純資料庫,只想把資料補齊,卻忽略了思考和串聯。卡片盒筆記其實是我們的對話夥伴,重點是促進思考和創新,而不是囤積資料。寫卡片時要記錄經過消化的觀點,而不是只是複製別人的好句。


                                  • 迷思四 「卡片盒適合所有場合」

                                    卡片盒筆記很適合長篇、需要架構的寫作,但不是每種筆記都適合。像臨時會議記錄、短評論、待辦清單,用其他筆記法更方便。卡片盒筆記不是萬能工具,要靈活選用。


                                  總之,避免誤區的關鍵就是理解卡片盒筆記的目的,是幫助我們促進深度思考和長期知識累積,而不是拘泥形式。只要掌握這個核心,就能靈活運用,讓卡片盒真正發揮效果。





                                  常見卡片盒筆記軟體


                                  現在數位筆記工具越來越多,很多都可以拿來做卡片盒筆記。有些是專門設計來支援卡片互相連結,有些則是一般筆記軟體,只要稍微調整設定也能做到類似效果。以下跟大家分享幾款熱門軟體 ,希望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開始動手作 



                                  Obsidian

                                  支援雙向連結和反向引用,還有「筆記地圖」可以視覺化整個知識網絡。插件很多,可加上日誌、任務管理等功能。資料都存在自己電腦,安全又容易備份,適合重視隱私和想自訂系統的人。用來做卡片盒筆記很方便。



                                  Logseq


                                  這是開源的大綱式筆記工具,結合雙向連結和條列大綱,預設用「每日日記」來組織內容,也能引用頁面或區塊。內建圖譜功能,資料同樣儲存在本地。適合喜歡條列、任務管理,想資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人。



                                  Heptabase


                                  強調視覺化操作,提供無限白板,可以自由拖曳卡片、建立連結。支援 PDF 標註、YouTube 逐字稿匯入,把各種素材轉成卡片很方便。標籤系統很彈性,有「超級標籤」可以多維分類。內建 AI 助手會給智慧摘要和整理建議。適合喜歡用空間整理想法的視覺型使用者或研究者。




                                  Notion


                                  以資料庫方式管理筆記,每一頁都是塊狀內容,可以@提及、雙向連結(有反向引用欄),多媒體嵌入很方便。可以自訂模板和屬性(像是標籤)。


                                  雖然不是專門為卡片盒筆記設計,但只要規劃好資料庫、互相連結,也能做出卡片盒系統。不過即時連結和彈性稍微不如 Obsidian、Logseq 這種專門工具。適合需要整合筆記、任務、資料庫的人。



                                  這些工具各有強項。像 Obsidian、Logseq 是「連結型筆記軟體」,天生就很適合卡片盒筆記強調的知識網絡。Notion、Evernote 則是「分類型筆記軟體」,需要多花點心思設定才能完全發揮 Zettelkasten 的優勢。




                                  但我自己感覺,其實 Notion 真的並不適合卡片盒筆記,我自己是用Heptabase , 特別是它在2025年下半年融入了很多AI功能,讓我覺得更好使用,後續會在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使用 



                                  其實不管用哪種軟體,最重要的還是落實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原則,把知識拆成小單位、雙向連結、持續累積,且讓你順手好用,就是最適合你的好軟體 。








                                  AI 時代卡片盒筆記的發展與應用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卡片盒筆記也有了新的玩法。AI 工具可以幫忙生成、分類、連結、整理筆記,讓整個流程更高效 :


                                  • 自動生成與摘要

                                    AI可以幫我們快速抓重點、重組語言。讀完一篇論文,可以請 AI 幫忙摘要,然後再濃縮成卡片筆記。Notion AI 也有「總結」、「提取重點」等功能,能幫我們快速整理長文。


                                    遇到難懂的理論,也可以請 AI用簡單的話解釋,再自己消化後寫進卡片。不過要記得,AI 產生的內容還是要自己審核,不能完全照單全收。



                                  • 智能分類與連結

                                    卡片多了之後,找相關內容或加標籤會變得很花時間。AI 可以幫你推薦相關卡片、提示標籤,發現我們沒注意到的連結。

                                    Heptabase、Notion AI 都有這類功能,能讓分類和連結更省力,也避免漏掉重要關聯。



                                  • 筆記整理與擴充

                                    AI 還能幫我們整理和深化內容。比如我們有一堆卡片討論同一主題,可以讓 GPT 幫我們彙總成一段連貫的論述,當作寫作參考。

                                    也可以問 AI:「還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讓它幫我們想出新方向,補充卡片內容。



                                  • 強化輸出與表達

                                    在寫作階段,AI 可以幫我們潤色句子、生成文章大綱、檢查論證漏洞,甚至模擬讀者提問,讓我們補強內容。這些功能都能提高從卡片到成品的效率和品質。

                                  AI 可以幫我們省下整理、翻譯、格式化的時間,但哪些內容有價值、怎麼連結、怎麼論證,還是要自己決定。建議把 AI 產生的內容當建議草稿,自己核實後再納入卡片。

                                  總結來說,AI 不會取代卡片盒筆記,反而讓它更強大。只要善用 AI 工具,配合卡片盒方法,就能更快建立高品質的知識網絡,提升效率和創造力。重點還是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問題意識。





                                   

                                  總結

                                   

                                  我覺得卡片盒筆記不僅僅是一套筆記術,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革新。它讓我們從單純的「資訊收集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透過原子化的紀錄與網狀的連結,我們不再只是將知識封存在檔案夾中,而是讓舊知識與新靈感不斷碰撞、對話,進而產生複利效應。

                                  在這個到處充滿 AI 工具時代,卡片盒筆記的核心精神 ,「人的主動思考」顯得更加珍貴。AI 可以成為我們整理與檢索的高效助手,但如何構建獨特的觀點,仍取決於我們如何連結這些卡片。


                                  對於像我們這種喜歡深度學習與高效輸出的知識工作者來說,建立卡片盒或許需要初期的耐心與投入,但這座隨著時間不斷成長的「第二大腦」,才是我們最有價值的智力資產。





                                   

                                  Sandy 陳俗均

                                  我是公司經營者 / 高效管理教練 / 職涯成長講師 
                                  會分享給你更多商業知識與職場的學習與經驗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 

                                   
                                  • AI運用
                                  • 學習方法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學習方法大升級:10 個高效學習+AI 助攻,擺脫無效學習

                                  跟你分享《反向學習》的十個高效學習方法,並告訴你如何聰明地利用 AI,讓我們的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 2025 Jul 02

                                  《超速進步》讀書心得:高手超速進步的秘密,就這3個學習關鍵

                                  這篇文章是關於 Scott Young 的《超速進步》讀書心得,文章解析了書中核心的「觀察、實踐、回饋」三大精進法則,並分享作者的實踐經驗與結合 AI 的方法

                                  • 2025 May 08

                                  【四色人格分析】橘色型人格全解析:從特質、優勢到職場挑戰

                                  本文帶你認識四色人格中的「橘色型」,從特質、職場優勢到內心挑戰,讓你更懂得善用天賦。

                                  • 2025 Sep 25

                                  《執行長學習手記》實踐手冊:3大系統,打造你的個人成長引擎

                                  拆解《執行長學習手記》作法,並轉化為三大系統的實踐方法,自我覺察系統 ,逆境轉化系統, 好奇心提問系統,讓大家能實踐運用。

                                  • 2025 Aug 18

                                  《你的工作值得嗎》心得:AI 時代,如何找到有意義的工作?

                                  本篇文章是將《你的工作值得嗎 ? 》這本書中的兩個大的觀點,及我是如何提出作法進行整理,進行分享實作的方法

                                  • 2025 Jun 04

                                  《富有的習慣》讀後感想:如何養成富人的思維模式與習慣

                                  《富有的習慣》這本書不是在講述如何變得有錢,而是去觀察如何養成富人的思維模式與習慣,讓財富與成功成為自然的結果。

                                  • 2025 Feb 14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Email: contact@sandychen.me
                                    • 聯絡電話: 0958-070-405
                                    • 地址: 248 新北市五股區民義路二段48巷2-1號
                                    • 公司名稱: 君澄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統編: 60572962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