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俗均 |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0
  • 登入
  • 全部文章
  • 主題分類
    回主選單
    • 高績效職場工作
    • 職場關係與團隊協作
    • 領導管理與策略經營
    • 高效學習與AI實戰
    • 職涯與人生智慧
  • 核心主題
    回主選單
    • 所有讀書筆記
  • 課程產品總覽
    回主選單
    • 線上課程
    • 簡報與學習手冊
  • 訂閱免費電子報
  • 關於SANDY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陳俗均 |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 全部文章
  • 主題分類
    高績效職場工作 職場關係與團隊協作 領導管理與策略經營 高效學習與AI實戰 職涯與人生智慧
  • 核心主題
    所有讀書筆記
  • 課程產品總覽
    線上課程 簡報與學習手冊
  • 訂閱免費電子報
  • 關於SANDY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高效工作 (13)
    • 目標設定 (16)
      • 溝通協作 (21)
        • 銷售能力 (2)
          • 領導管理 (21)
            • 策略經營 (13)
              • 學習成長 (10)
                • AI學習與運用 (7)
                  • 職涯探索 (14)
                    • 財富與人生智慧 (10)
                      • 課程心得 (3)
                        • 影劇與展覽 (1)
                          • 旅遊與生活 (1)
                            • 讀書筆記 (30)
                              • 電子信系列 (1)
                                • 會員文章 (1)
                                  人際溝通 (11) 人際關係 (14) 提高生產力 (15) 溝通技巧 (9) 影視心得 (2) OGSM (2) 財務管理 (2) 領導管理 (14) 年度計畫 (5) 目標設定 (15) 職涯規劃 (10) 時間管理 (4) 策略規劃 (10) 領導能力 (10) 問題解決 (10) 反思能力 (14) AI運用 (10) 學習方法 (8) 創新思考 (2) 銷售思維 (1) 銷售方法 (3) MBTI (1) 年度計劃 (1) 心靈成長 (1) Colors人際風格 (4) 職涯探索 (0) 財富與人生智慧 (0)
                                  1. 首頁
                                  2. 部落格
                                  3. 《高效判斷的框架》心得:六大支柱打造更好的決策思考系統

                                  《高效判斷的框架》心得:六大支柱打造更好的決策思考系統

                                  2025 Sep 09 高效工作 讀書筆記 策略經營 領導管理
                                  內容目錄
                                  1. 關於這本書
                                  2. 判斷力的六大支柱
                                    1. 支柱一 : 知識與經驗
                                    2. 支柱二 :覺察
                                    3. 支柱三 :信任
                                    4. 支柱四 :感受與信念
                                    5. 支柱五 :選擇
                                    6. 支柱六 :執行
                                  3. 對管理者重要的兩個提醒
                                    1. 提醒一 停止尋找「正確答案」,開始設計「健全流程」
                                    2. 提醒二 主管價值不是做出所有判斷,而是創造一個讓「好判斷」發生的環境
                                  4. 後記 :練習判斷,而不只是做決定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 ?團隊花了好幾個月拼命做一個專案,滿心期待地推出,結果市場反應超級冷淡 ;或者當初千挑萬選、面試了好多輪才找到的新人,結果發現根本不適合,還把整個團隊的士氣都拖垮了。



                                  明明我們該收集的資料都收集了,該開的會也開了,怎麼最後還是搞砸了 ?或許《高效判斷的框架》這本書能提供你一個不一樣的思路。


                                  最近讀了倫敦商學院前院長安德魯.黎可曼寫的《高效判斷的框架》 ,這本書不像一般的決策書籍只給你方法,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考作業系統」,幫助我們解構、審視並升級自己的判斷品質


                                  因為在觀念當中,我們可能會認為好的決策,來自於更充足的數據和更理性的分析 。所以會花很多時間蒐集資料,試圖找到一個「正確答案」。




                                  但《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提醒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 :

                                  判斷力,從來就不是為了找到正確答案,而是在沒有正確答案時,依然能做出高品質選擇的能力 。


                                  讀完《高效判斷的框架》後,我最大的感觸是,過去許多看似「憑感覺」的成功判斷,背後其實都暗合了書中的某些原則;而那些事後懊悔的錯誤選擇,也幾乎都能在這個框架中找到失敗的根源。

                                   

                                  今天想跟你分享《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這個框架的精華,及帶給我啟發的三個核心觀念,希望能幫你在下次面臨重大決定時,能夠做出更好的判斷 。





                                  關於這本書



                                  《高效判斷的框架》的作者安德魯.黎可曼爵士,不只是一位學者,他曾擔任倫敦商學院院長,更在多家頂尖企業(如英格蘭銀行、巴克萊銀行)擔任董事 。


                                  書中許多的觀點,都建立在作者訪談超過800位各領域專家的基礎之上,從諾貝爾獎得主、CEO到軍事領袖,甚至是太空人 。



                                  因此,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實戰感」。它不是在象牙塔裡談論理想的決策模型,而是不斷地用真實世界的案例,告訴你在壓力之下、在資訊模糊之時,一個高品質的判斷是如何誕生的。



                                  我覺得《高效判斷的框架》最有價值之處,就是它不是獨立的去談論影響判斷的元素,而是將它們串連成一個動態的系統,不論是六大支柱或是四大影響因子。


                                  它讓我們看見,其實一個不好的判斷,往往不是單一環節的失敗,而是整個系統運作不良的結果。



                                  如果你覺得自己常常憑感覺做決定、如果你想讓未來的選擇更加穩固、如果你渴望擁有一套能應對複雜世界的思考工具,建議你可以閱讀這本書,相信會提升自己的判斷品質。







                                  判斷力的六大支柱


                                  在《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提到,一個好的判斷,就像一座橋一樣,需要六根支柱來撐住,少了任何一根都不行.這六大支柱,就是我們完整的思考迴路,以下我分別跟你說明這六大支柱。


                                  支柱一 : 知識與經驗



                                  《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說到,經驗其實是一把雙面刃,它可以幫你做判斷,但也可能因為「太自信」或「習慣照舊」,在你沒發現的時候變成最大的陷阱。


                                  很多公司會失敗,就是因為錯誤地把過去的成功經驗,直接套用到已經完全不同的新挑戰上。


                                  所以作者提醒我們,判斷力的關鍵不僅在於是否擁有經驗,更在於這些經驗是否與當前情境「相關」。


                                  之所以許多公司之所以失敗,並非因為缺乏經驗,反而是因為他們太成功地複製了過去的經驗,卻沒意識到外部環境早已改變。



                                  《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提出一個解方,不是要我們拋棄經驗,而是要對經驗進行「持續的反思」。就是在每一次我們想說「以前我們都是這麼做」的時候,都要多問自己一句


                                  這次的情況,和過去有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呢?





                                  支柱二 :覺察


                                  如果說「知識與經驗」是我們內在的資料庫,那「覺察」就是我們從外部環境即時讀取數據的天線。但這種數據,往往不是寫在報告裡的數字,而是隱藏在會議室的空氣中。

                                  《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說到,覺察不僅是傾聽,更是要去理解那些「沒說出口的話」。前軍情五處局長曾說:「沒說的話和說出來的話一樣重要。」

                                   

                                  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個團隊中,最大的風險往往不是那些被激烈爭論的議題,而是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沒人敢提出來的隱憂。


                                  所以《高效判斷的框架》不斷的提醒我們,覺察是一種需要刻意練習和培養的能力。

                                   

                                  它要求我們保持好奇心、謙遜和開放的態度,不僅要聽別人說了什麼,更要努力去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他們沒有說出口的是什麼。


                                  支柱三 :信任



                                  我們不可能成為所有領域的專家,因此,判斷力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信任」之上,像是信任他人的專業、信任數據的真實性。但是,信任也是判斷中最脆弱的一環。


                                  像過去,我比較會傾向於信任那些看起來很有魅力,或是在業界聲譽卓著的人。但《高效判斷的框架》提醒我們 : 


                                  信任其實不該是一種感覺,而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評估



                                  就像書中以英國連鎖蛋糕店 Patisserie Valerie 的案例示警,該公司董事長過度信賴管理層提供的財報,結果公司遭受龐大詐騙多年而未被發現,最終倒閉。


                                  因此《高效判斷的框架》的作者建議我們,即使是看似最可靠的內部資訊,也需要保持適度的懷疑。

                                   

                                  一位真正值得信賴的顧問,必須具備幾個特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願意和你持相反意見」。


                                  或許下次當我們需要建議時,該問的或許不是 :「誰會支持我的想法?」,反而是 :


                                  有誰敢對我說實話 ?




                                   

                                   

                                  支柱四 :感受與信念

                                  這是六大支柱中,我認為最需要自我修煉的一環。作者指出我們的情緒、價值觀與偏見,就像一個無法移除的「濾鏡」,所有資訊都會經過它才進入我們的大腦。

                                  但《高效判斷的框架》提到 :

                                  最危險的偏見,就是我沒有偏見的這種偏見 。



                                  當我們自認為在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時,往往正是偏見影響力最大的時候. 因為「確認偏誤」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去尋找支持自己偏好的證據,而忽略反面的訊息。

                                  這提醒我們,在做重大判斷時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資訊,而是對自我狀態的誠實 。



                                  在《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叫做「事前驗屍法」,就是要先假設你的專案已經徹底失敗了,然後回推所有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


                                  用這個方法能強迫我們跳脫樂觀的同溫層,直面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風險。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流程,也是一種謙遜的態度。



                                  支柱五 :選擇


                                  當我們面對難題時,大腦天生傾向於將其簡化。我們常常會問:「這個方案,我們到底該不該做?」這就把一個複雜的議題,變成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是非題。

                                  《高效判斷的框架》指出:

                                  糟糕的判斷,往往源於狹隘的選項。



                                  研究甚至發現,絕大多數的組織決策,都只會考量一個以上的方案。這意味著,可能有無數更好的可能性,在一開始就被扼殺了。

                                  所以一個好的判斷者,不會只在「接受」或「拒絕」之間徘徊,他們會主動去創造和探索第三、第四個選項。像是

                                  「我們能不能不做方案A,也不做方案B,而是將兩者的優點結合,創造出一個新的方案C ?」、「

                                  「我們能不能先進行一個小規模的『試辦方案』,來測試我們的假設?」



                                  《高效判斷的框架》的這個觀念提醒我,以後當面對一些困難時,可以提醒自己和團隊 :

                                  「 除了這兩個選項,還有沒有其他我們沒想過的可能? 」



                                  支柱六 :執行



                                  這是判斷框架的最後一個支柱,我覺得最務實的一環。

                                  一個無法被有效執行的決定,無論在理論上多麼完美,都是一個糟糕的判斷。


                                  《高效判斷的框架》書中以建造巴拿馬運河的首次災難性嘗試為例,說明了這一點。


                                  因為領導者擁有在沙漠成功建造蘇伊士運河的經驗,卻完全低估了在叢林執行的巨大困難,最終導致了史詩般的失敗。


                                  這提醒我們,在判斷的最後階段,必須冷靜地問幾個問題 :

                                   

                                  「這個計畫,在實際上真的可行嗎?」,我們是否對執行的困難度抱持著過於樂觀的假設 ?我們團隊是否具備必要的資源與能力?


                                  一個高品質的判斷,必須是一個「從頭到尾」的完整過程,它始於周全的思考,並終於務實的執行。忽略了後者,再好的策略都只是紙上談兵。






                                  對管理者重要的兩個提醒



                                  前面我們介紹完《高效判斷的框架》的核心判斷力的「六大支柱」,我想跟你分享兩個閱讀讀完後,對我最大的提醒


                                  提醒一 停止尋找「正確答案」,開始設計「健全流程」

                                   


                                  我們在做決定時,總想找到那個唯一的「正確答案」。為此,我們開無數的會、看無數的報告,試圖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性。但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 :

                                  在複雜的世界裡,根本不存在完美的答案,只存在高品質的過程。



                                  一個糟糕的判斷,往往不是因為選錯了選項,而是在一開始就走進了一個有瑕疵的思考流程。

                                  例如,我們可能只考慮了「做」與「不做」兩個選項 ,卻沒有去創造第三種可能;我們可能被團隊的樂觀情緒所感染,卻沒有系統性地評估執行的風險 。



                                  《高效判斷的框架》提出的「六大支柱」,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流程設計工具 。它就是提醒我們,一個高品質的判斷,必須走完一個完整的思考迴路。


                                  當我們遇到需要重大判斷時,不要一開始就問:「答案是什麼?」而是問:「我們要如何設計一個流程,來確保我們能做出一個經得起考驗的判斷?」

                                   

                                   

                                  或許我們可以將六大支柱寫在白板上,帶領團隊逐一檢視,確保沒有遺漏任何環節。

                                   



                                  提醒二 主管價值不是做出所有判斷,而是創造一個讓「好判斷」發生的環境


                                  許多管理者認為,自己的價值在於擁有比團隊成員更卓越的判斷力,並做出最終的裁決。但這本書告訴我們,


                                  一個更重要的職責,是創造一個能讓團隊集體智慧浮現的環境。


                                  這個環境的核心,叫做「心理安全感」。

                                   

                                  如果團隊成員因為害怕衝突、擔心被貼上「負面」標籤,而不敢提出異議,那麼無論你的個人判斷力有多強,你都只會聽到你想聽到的聲音,團隊也將陷入「團體迷思」的巨大風險中 。


                                  書中提到了麥肯錫一個非常有力的原則 :「反對的義務」 。它提出不同意見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這需要領導者有意識地去鼓勵、甚至獎勵那些敢於挑戰主流意見的聲音。


                                  不妨從今天起,我們可以試著在會議中,主動點名那些比較沉默的成員,並問他們:「對於這個方案,你有沒有看到我們沒注意到的風險?」







                                  後記 :練習判斷,而不只是做決定


                                  讀完《高效判斷的框架》,我最大的收穫是,判斷力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強化的「元技能」。

                                   

                                  我們每天都在做無數個「決定」,但卻很少有意識地去「練習判斷」。


                                  這本書提供給我們的,就是一套完整的練習手冊。它邀請我們放慢腳步,在每一次選擇前,都用那六大支柱來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


                                  如同作者所說:

                                  好的判斷未必總能帶來成功的結果,但它能幫助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系統性地提高成功的機率 。



                                  我想,這就是身處於這個複雜世界中,我們所能追求的、最務實的智慧。


                                   

                                  Sandy 陳俗均

                                  我是公司經營者 / 高效管理教練 / 職涯成長講師 
                                  會分享給你更多商業知識與職場的學習與經驗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 

                                   
                                  • 領導管理
                                  • 目標設定
                                  • 策略規劃
                                  • 領導能力
                                  • 反思能力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執行長學習手記》讀書心得:打造主動學習力

                                  從《執行長學習手記》提煉三大學習支柱,掌握向每人學習、保持好奇、邊做邊學的核心,打造持續進化的主動學習力。

                                  • 2025 Jul 25

                                  《執行長學習手記》實踐手冊:3大系統,打造你的個人成長引擎

                                  拆解《執行長學習手記》作法,並轉化為三大系統的實踐方法,自我覺察系統 ,逆境轉化系統, 好奇心提問系統,讓大家能實踐運用。

                                  • 2025 Aug 18

                                  《發現你的天職》閱讀心得:如何利用三大支柱讓你找到人生方向

                                  跟你分享《發現你的天職》,如何利用三個支柱的交集 :重要的事、擅長的事 和 喜歡的事,整合成一個「自我理解術」的系統

                                  • 2025 Apr 01

                                  如何擺脫職業倦怠?從《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找到的破解之道

                                  透過《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你將了解職業倦怠的類型、成因與影響,並學會書中提出的十大實用方法,重新找回工作熱情與生活平衡。

                                  • 2025 Jul 18

                                  《10倍成長思維》讀書心得:你需要的是策略,而不是更努力

                                  《 10倍成長思維 》並非鼓勵你一味追求數量上的十倍增長,而是教導你如何質變,是如何從根本上轉化自己的思維、時間運用和生活方式 。

                                  • 2025 Mar 04

                                  四色人格測試:專業測驗快速了解你的四色人格色彩

                                  透過10題情境測驗,快速了解你的四色人格類型!採用專業評分方式,幫助你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改善人際溝通,提升職場競爭力。

                                  • 2025 Aug 05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Email: contact@sandychen.me
                                    • 聯絡電話: 0923-333-405
                                    • 地址: 248 新北市五股區民義路二段48巷2-1號
                                    • 公司名稱: 君澄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統編: 60572962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陳俗均 |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