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俗均 |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0
  • 登入
  • 全部文章
  • 職場筆記本
    回主選單
    • 職場關係與溝通
    • 高績效職場人生
    • 財富與人生智慧
    • AI學習與運用
    • 銷售思維與技巧
  • 主管筆記本
    回主選單
    • 策略經營
    • 領導管理
  • 學習與生活筆記本
    回主選單
    • 讀書筆記
    • 課程心得
    • 影劇與展覽
    • 旅遊與生活
  • 關於SANDY
  • 訂閱電子報
  • 聯絡我們
  • 註冊
  • 登入
  • 0
陳俗均 |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 全部文章
  • 職場筆記本
    職場關係與溝通 高績效職場人生 財富與人生智慧 AI學習與運用 銷售思維與技巧
  • 主管筆記本
    策略經營 領導管理
  • 學習與生活筆記本
    讀書筆記 課程心得 影劇與展覽 旅遊與生活
  • 關於SANDY
  • 訂閱電子報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職場鍊金術 (38)
    • 職場關係與溝通 (12)
      • 高績效職場人生 (27)
        • 財富與人生智慧 (9)
          • 銷售思維與技巧 (1)
            • 主管筆記本 (23)
              • 策略經營 (12)
                • 領導管理 (10)
                  • 學海無涯 (3)
                    • 讀書筆記 (28)
                      • AI學習與運用 (10)
                        • 影劇與展覽 (1)
                          • 課程講座 (2)
                            • 旅遊與生活
                              人際溝通 (7) 人際關係 (9) 提高生產力 (15) 溝通技巧 (5) 影視心得 (2) OGSM (2) 財務管理 (1) 領導管理 (10) 年度計畫 (4) 目標設定 (13) 職涯規劃 (7) 時間管理 (4) 策略規劃 (9) 領導能力 (7) 問題解決 (9) 反思能力 (11) AI運用 (9) 學習方法 (6) 創新思考 (2) 銷售思維 (1) 銷售方法 (2) MBTI (1) 年度計劃 (1) 心靈成長 (1)
                              1. 首頁
                              2. 部落格
                              3. 如何擺脫職業倦怠?從《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找到的破解之道

                              如何擺脫職業倦怠?從《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找到的破解之道

                              2025 Jul 18 職場鍊金術 主管筆記本 職場關係與溝通 高績效職場人生 讀書筆記
                              內容目錄
                              1. 什麼是「職業倦怠」
                              2. 職業倦怠的原因 
                              3. 職業倦怠對自身的影響
                              4. 職業倦怠的自我檢測清單
                              5. 職業倦怠的三大類型
                                1. 類型一 :過勞型職業倦怠 (Burnout by Volume) 
                                2. 類型二 :社交職業倦怠 (Social Burnout) 
                                3. 類型三:無聊型職業倦怠 (Burnout by Boredom)
                              6. 預防重於治療 :十個擺脫職業倦怠的實用方法
                                1. 練習「夠好就好」,而非「凡事完美」
                                2. 將工作與自我認同脫鉤
                                3. 找出我們不可妥協的基本需求
                                4. 平衡我們的活動
                                5. 每天用「晨會」開啟一天
                                6. 管理精力,而不只是管理時間
                                7. 設立界限
                                8. 練習使用「我」陳述句來溝通
                                9. 辨識自己的壓力反應
                                10. 主動規劃可預見的壓力
                              7. 結語:奪回你的人生主導權


                              阿偉一直以為,只要自己夠努力、自律,就能應對職場上的一切挑戰。當疲憊感襲來,他會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好,這只是過渡期。」他把「忙」視為自己價值的證明。



                              直到他發現,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充滿幹勁,而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阿偉擔心自己有了「職業倦怠」,你也有相同的狀況嗎 ? 如果你也有,我想要推薦你閱讀一本好書《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我相信會打破你對於「職業倦怠」的認識。



                              許多人可能認為「職業倦怠」的原因,在於自己不夠堅強,但《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的作者艾米莉.巴列斯特羅斯(Emily Ballesteros)是一位倦怠管理師,她用親身經歷和系統化方法告訴大家

                              職業倦怠不是你的錯,它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可以被管理、甚至可以被治癒的狀態 。



                              這本書不像心靈雞湯,它更像一本精準的「身心能源使用手冊」,提供了一套清晰,關於「職業倦怠」的診斷與行動框架。今天,我想跟你分享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的重點與心得,讓你對「職業倦怠」有重新瞭解。







                              什麼是「職業倦怠」


                              很多人認為職業倦怠( Burnout ) 就是累到不想上班 ,但在《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當中,作者給我們一個更精準的定義。


                              職業倦怠是「長時間處於疲憊、壓力、茫然不協調的狀態」。 



                              這句話的關鍵在於「 長時間 」和「 茫然不協調 」,所以不只是一兩天的疲勞,而是一種持續性的消耗,而且可能客觀上很成功,內心卻感覺糟透了,完全找不到成就感 。



                              書中對職業倦怠有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比喻


                              「 職業倦怠就像死於無數次的紙劃傷 」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職業倦怠視為一種因「未妥善管理長期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症候群,它有三個主要特徵 :


                              • 感覺精疲力竭或疲憊 。

                              • 對工作感覺更疏離,或產生消極、憤世嫉俗的情緒 。

                              • 專業效能降低 。




                              此外,倦怠與壓力是有差異的,適度的短期壓力有益,能讓人保持警覺;但長期的高壓會轉變成倦怠 。壓力感覺像是可以克服的挑戰,而倦怠則感覺無止境且無法克服,使人變得消極絕望 。



                              倦怠與焦慮憂鬱雖然症狀相似(如疲累、疏離、絕望),但很大的區別在於倦怠主要是由「環境」造成的 。改變環境(如減少工作量、休假)通常能緩解倦怠,但對焦慮或憂鬱症則不會 。



                              所以在《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提醒我們,職業倦怠不是由單一重大事件造成的,而是我們在日常中,一次又一次用微不足道的方式犧牲生活品質,最終累積而成的疲憊與不快樂 。



                               


                              職業倦怠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職業倦怠呢 ?我們常常會把「職業倦怠」歸咎於工作量太大或工作壓力大,但《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指出,其實原因遠比這複雜,它是一個系統性與個人因素交織的結果。

                              書中提出了一個叫「職業倦怠循環」,就是我們可能工作很累,下定決心要好好休息、減少工作,但只要情況稍微好轉,你又會不自覺地開始增加工作量,直到再次把自己逼到極限,我相信這是你與我常常發生的情況。



                              所以我們常常用各種理由為自己重蹈覆轍找藉口,像是「等這個案子忙完就好了」、「如果我不做,我的團隊就必須做」 。但結果是,我們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環中消耗自己。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歸納出職業倦怠的三個主要根源 :


                              根本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長期壓力管理不當」。當我們讓身體持續處於高壓狀態,沒有機會恢復能量,壓力最終就會轉變成職業倦怠 。



                              環境因素: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壓力源的時代,像是新冠疫情的影響、通貨膨脹、政治動盪,以及崇尚犧牲的「拚搏文化」,這些都讓職業倦怠現象急遽增加 。此外,不良的公司文化,例如鼓勵加班、模糊工作與生活界線的環境,也是職業倦怠強大的推手 。


                              個人因素:除了外部壓力,我們內在的心態與行為模式也是關鍵。書中有提到的「求好心切」、「討好他人」和「受害者」這三種心態,都讓人更容易為了追求成就或避免衝突,而做出導致職業倦怠的行為 。


                              職業倦怠對自身的影響



                              職業倦怠的代價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它不僅影響心情,更會實質地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提到了有四大類的影響:


                              生理健康受損:長期職業倦怠會讓身心處於持續的壓力狀態,每天暴露在皮質醇(cortisol)等壓力荷爾蒙中 。這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睡眠障礙、憂鬱症、肌肉骨骼疼痛、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大腦的異常變化與免疫系統弱化 。

                              心理健康侵蝕:職業倦怠當然會摧毀我們的心理健康,導致類似憂鬱症的疲憊與無助感 。我們會對過去能帶來快樂的事物失去興趣,變得更容易憤世嫉俗 。

                              人際關係破壞:當我們精疲力竭時,很自然會開始自我孤立,因為再也沒有精力去維繫社交關係 。諷刺的是,社交支持原本是能緩解職業倦怠的良藥,但職業倦怠卻恰恰偷走了我們去尋求支持的能量 。

                              生活品質下降:抽象來說,當我們不斷的埋頭求生存時,職業倦怠其實也偷走了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 。



                              職業倦怠的自我檢測清單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職業倦怠呢 ?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第一個章節提供了一份非常實用的「自我檢測清單」,分為內在與外在指標,我這邊簡單的列出來


                              內在指標(你自己可能會有的體驗) :

                               

                              •  情感耗竭:覺得情感上無法承受 

                              •  憤世嫉俗或悲觀 

                              •  疏離:感覺自己像個旁觀者,抽離地看著自己的生活 

                              •  無力感:每天一開始就覺得筋疲力竭 

                              •  對工作的焦慮:也就是所謂的「週日恐慌症」,但可能天天都在發生 。

                              •  失去動力與注意力不集中 。


                               

                              外在指標(別人可能會在你身上觀察到的行為) :

                              • 身體疲勞與失眠 

                              • 健忘 

                              • 社交孤立 

                              • 逃避:利用追劇、打電動等方式來逃避現實 

                              • 更加暴躁易怒 

                              • 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生病 




                              但除了清單上的內容之外,作者也特別提醒我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非臨床的職業倦怠跡象 。像對作者來說,是瘋狂網購和坐在淋浴間裡,對他的客戶來說,可能是特別想吃垃圾食物。


                              所以其實我們平時就要觀察自己,是不是有一些不一樣的行為或感受。這些安慰自己的習慣,都是身體在告訴我們好像已經快要撐不住的,這個就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要解除職業倦怠非常關鍵的第一步。





                              圖二《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職業倦怠自我檢測清單


                              職業倦怠的三大類型



                              這是我認為《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非常棒的精華之一,因為過去我們總認為職業倦怠的唯一原因就是「工作太多」或「壓力太大」。但作者告訴我們,職業倦怠的成因很多元,我們可以藉由辨識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藉此找到正確的解方。


                              以下我來跟大家分享《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分的三大類型職業倦怠及該如何應對。



                              類型一 :過勞型職業倦怠 (Burnout by Volume) 



                              這是最典型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事情太多了」。你的行事曆被塞爆,待辦清單永無止境,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 。這就像一台開了太多分頁而當機的電腦,問題不在於我們不夠努力,而是負荷已經超載。


                              過勞型職業倦怠的常見狀況 :

                               

                              • 常說自己很忙,別人也說你很忙 

                              • 常感覺一天的時間不夠用

                              • 對於展開新的一週感到焦慮,因為你知道壓力將接踵而來 

                              • 當你沒有「把握每個機會」時,會感到內疚與恐懼 



                              應對方式 :


                              因為過勞型職業倦怠的核心是「負荷超載」,因此解決方案的重點在於減少不必要的負荷,並重新奪回時間的主導權。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書中建議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 :

                              • 設立清晰的願景 : 思考三年後我們想優先考慮什麼,因為必須先弄清楚自己真正想去哪裡,才能決定哪些事情值得我們花時間,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被投資在未來能夠「兌現」的目標上

                              • 習慣設立界限 :這是對抗過勞最直接的武器。需要學會推辭那些非必要、或與你核心目標無關的事情 。這不代表要我們變成一個冷漠的人,而是要成為自己時間的守門員

                              • 相信機會無窮 :過勞型的人常常有「錯失恐懼症」覺得不把握每個機會就會落後。書中建議我們要轉變心態,相信成功的機會還有很多,你就能更審慎、更從容地決定要答應哪些任務,而不是把自己逼到「什麼都想要,結果什麼都沒做好」的境地 






                              圖三 過勞型職業倦怠整理圖卡



                              類型二 :社交職業倦怠 (Social Burnout) 

                               

                              這種職業倦怠來自於人際關係的過度消耗,精力不是被工作任務榨乾,而是被他人的情緒、期望與需求給吸乾了 。作者提到,這種情況在「討好型人格」身上尤其常見,因為他們寧可犧牲自己的需求,也不願讓別人失望 。因為他們擔心傷害他人,或是害怕自己拒絕,就會被討厭。


                              無聊型職業倦怠的常見狀況 :


                              • 大家都說你是「可靠」、「無私」的朋友、家人或同事 

                              • 還沒試著拒絕之前,內疚感就已經促使你著手去做 

                              • 有人邀你參加活動時,你內心的第一反應是「唉」 

                              • 心想「如果是我,也希望別人為我這麼做,所以我應該答應」,以此來合理化你的決定,即使你向來不求回報 




                              應對方式 :



                              社交倦怠的核心是「心力交瘁」,問題不在日程表,而在於人際互動中的能量消耗。因此,策略重點在於保護自己的社交與情緒能量。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書中建議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 :

                               

                              主動思考關係發展 :與其被動地應對他人的需求,不如主動思考我們希望這段關係是什麼樣子 。例如,希望和某位朋友的互動是什麼頻率?希望家人用什麼方式關心你?當我們拿回主導權,就能重新設定互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區分「消耗」與「充電」:仔細檢視我們的社交活動,誠實地辨認出哪些活動讓我們「消耗能量」,哪些才能真正地「充飽電」。然後,有意識地減少前者的比例,增加後者的頻率。這個方法非常實用,它讓我們把精力當成最寶貴的資產來管理。


                              停止用「超級調適力」來懲罰自己 :有些人非常善於適應環境,即使去了不喜歡的聚會也能讓自己玩得很開心。但作者提醒我們,我們做某件事之所以很開心,是因為善於調適自己,並不表示非去不可 。所以不要再用這種能力來懲罰自己,學會傾聽內心第一時間的聲音。






                              圖四 社交型職業倦怠整理圖卡


                              類型三:無聊型職業倦怠 (Burnout by Boredom)



                              這種職業倦怠最隱蔽,它源於對生活「長期感到無趣與脫節」 。或許工作量不大、人際關係也單純,但對所做的一切都提不起勁,感覺自己只是在機械式地運轉,找不到意義與挑戰 。


                              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新奇與多樣性」的刺激 ,過多的重複性會導致任務參與度下降、思辨減少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成不變、缺乏挑戰的生活,即使安逸,也可能讓人感到倦怠。



                              無聊型職業倦怠的常見狀況 :

                              • 感覺與日常生活脫節 。

                              • 不記得上次做「有趣」的事情是什麼時候 。

                              • 看到別人對生活充滿熱情時,感到嫉妒或不解 。

                              • 早上醒來,對自己的責任感到沮喪與怨恨 。

                              • 知道自己不喜歡現狀,但提不起勁來改變 。


                              應對方式 :

                              無聊型倦怠的核心是「失去連結與動力」,像是一潭死水沒有動力。所以解決方案的重點在於打破常規,刻意為生活創造新的刺激與意義。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書中建議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 :


                              • 記錄活動,進行「紅綠燈」分析 :作者建議你花兩天時間,記錄每小時的活動。用綠色標記那些讓你真心投入、且與長期目標一致的活動;用紅色標記那些消耗精力、讓你只付出卻毫無收穫的活動 。這個簡單的練習能讓我們一目了然地看到,我們的時間都流向了何方。

                              • 決定接下來的期望,增加「綠色活動」 :分析完之後,就要開始行動。我們能否減少一件「紅色活動」的時間,並用一件「綠色活動」來取代它 ?這個過程是主動地為我們的生活重新設計,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在能讓我們感到有活力的事物上。

                              • 若願意,就徹底打亂生活:這是一個比較「極端」但非常有效的方法。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嘗試在一個月內,徹底打亂我們能掌控的重複因素:在新的時間起床、買以前沒買過的食物、走一條新的路線、找一個新嗜好 。這就像為你的大腦進行一次「重開機」,喚醒它對新奇事物的感知力,從而擺脫麻木的狀態。






                              圖五 無聊型職業倦怠整理圖卡


                              我覺得書中的這三個職業倦怠的分類很有價值的,因為它徹底改變了我們看待「累」的方式。它讓我們不再只是籠統地說「我好累」,而是能像醫生一樣為自己問診:「我的職業倦怠,根源究竟是什麼?」



                              這種自我檢視框架,賦予了我們解決問題的力量。因為一旦知道了病因,我們就能從《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提供的種種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處方」。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明明減少了工作量,卻依然感到倦怠。因為我們的問題可能根本不是「過勞」,而是「社交」或「無聊」造成的。




                              關於這些類型的狀況,我想推薦你看一本《人生的五種財富》讀書心得:人生不只有賺錢,還有這五件事,讓你更平衡生活


                              預防重於治療 :十個擺脫職業倦怠的實用方法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的第二章節,詳細闡述了職業倦怠管理的五大支柱,分別為 心態調整、個人關懷、時間管理、設定界限和壓力管理。我覺得非常有價值閱讀。因為比起如何去應對職業倦怠,我們應該更重視的是避免自己走向職業倦怠。


                              因此我將書中的職業倦怠管理的五大支柱,轉換成十件我們可以預防的方式,讓大家在平時就可以做好職業倦怠的管理 。

                               

                              練習「夠好就好」,而非「凡事完美」 

                              提醒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許多不必要的壓力,都來自於我們對自己設下過高、不切實際的標準 。所以允許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只付出80%的精力,而不是事事都追求100%,這能為我們釋放巨大的心理空間 。


                              將工作與自我認同脫鉤


                              在工作之外,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多元的身分領域,例如我們的興趣、人際關係中的角色...等等 。當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不完全依賴工作成就時,職場上的挫折就不會輕易地讓你全盤否定自己 。

                               

                              找出我們不可妥協的基本需求


                              找出2-4件每天必須完成、能讓我們維持基本運作的事,例如「睡滿七小時」或「獨處半小時」 。這些不是奢侈品,這是我們的必需品。透過事前準備來確保它們被滿足,不要依賴意志力 。

                              平衡我們的活動


                              要習慣檢視我們的週末與下班時間,確保我們個人活動,同時包含了三種類型 :維持基本運作的「保養」、低耗能放鬆的「休息」,以及能重燃熱情的「充電」 。只做其中一兩項,都會導致失衡與疲憊 。



                              每天用「晨會」開啟一天


                              在被電子郵件和他人需求淹沒前,先花幾分鐘與自己開會,寫下所有待辦事項,並圈選出今天真正重要的1-3個優先要務 。這能讓我們從被動回應,轉為主動出擊,拿回一天的主導權 。



                              管理精力,而不只是管理時間


                              辨識出一天中哪些時段是我們的精力最充沛,並將最重要的創造或專注型任務安排在該時段 。同時,要提防那些特別消耗你心力的「耗能鬼」(無論是特定的人或會議),並有策略地限制與他們的接觸 。


                              設立界限

                               

                              總結一句心法 :「他們的情緒不是我的情緒」,要學會將自己從「管理他人感受」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我們無須為他人的失望或不悅負責,這能大幅降低設立界限時的內疚感與恐懼 。

                              這讓我學習到可以創造思考空間,像是用我先看一下行事曆再回覆你」,取代下意識的「好,沒問題」。我發現,當我開始尊重自己的極限,別人也更能理解我的立場。


                              練習使用「我」陳述句來溝通

                               

                              當我們需要表達界限時,將焦點放在自己的需求上,而非指責對方的行為 。例如,與其說「你不要在下班後傳訊息給我」,不如說「為了好好休息,我下班後會避免看工作訊息,有急事請打電話。」 

                               

                              辨識自己的壓力反應


                              誠實地辨識自己面對壓力時,是傾向於「戰鬥」、「逃避」、「僵住」、「調解」還是「連結」 。這份自我覺察,能讓我們在壓力來臨時,有機會按下暫停,選擇一個更有建設性的回應方式 。



                              主動規劃可預見的壓力

                               

                              如果你知道某個時期會特別忙碌(例如月底或專案高峰期),就提前進入「自我關懷模式」 。在這段時間,我們的決策應以「身體需求」為最高原則(例如犧牲社交以確保睡眠),主動為自己減輕額外的負擔,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被壓力擊垮 。


                              關於如何讓自己可以更幸福,我想推薦你看一篇 不是我們不幸福,是大腦習慣了幸福:破解「習慣化」的5個方法 ,讓我們能從生活當中獲得更多幸福。 




                              結語:奪回你的人生主導權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躺平的書,恰恰相反,它是一本極具行動力的自救指南。它透過對症下藥及預防措施,為我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禦與修復系統 。

                              讀完這本書,我帶走的行動信念是:「優先照顧自己,才是最高級的生產力。」,倦怠不是我們該默默忍受的宿命,而是一個清晰的訊號,提醒我們生活中的某些部分已經失衡,需要重新校準。



                              如果你也正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或許可以從書中的一個小實驗開始,試著辨識一下,你現在的累,究竟屬於哪一種倦怠類型?或者,練習設立一個微小的界限,比如告訴家人,你需要一小時不被打擾的獨處時間。



                              改變從來都不容易,但如同作者所說:

                              「你可以做一些辛苦的改變,或者,你也可以繼續過辛苦的生活。」




                              這是我們的人生,主導權,始終在我們手上。願我們都能找回工作的熱情,與生活的平衡。

                               

                               

                               

                              Sandy 陳俗均

                              我是公司經營者 / 高效管理教練 / 職涯成長講師 
                              會分享給你更多商業知識與職場的學習與經驗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人生的五種財富》讀書心得:人生不只有賺錢,還有這五件事

                                覺得人生不只有賺錢,卻又感到迷惘?這篇《人生的五種財富》讀書心得,將為你介紹一個全新的「人生記分板」。學習如何設計一個真正富足的夢想人生。

                                • 2025 Jul 10

                                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箱型時間( Timeboxing )完整解析

                                這篇文章會讓你完整認識箱型時間(Timeboxing),包括有解釋、方法與優缺點,及我如何利用數位工具來進行結合

                                • 2025 May 15

                                《生時間》讀書心得: 四個步驟教你更高效時間管理

                                發現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透過《生時間》這本書中的實用技巧,從四個步驟-找到精華、去除雷射、增強活力和反省,來有效管理時間並提升生產力。

                                • 2025 Feb 23

                                《系統之鬼》心得:駭客思維 × AI 工具,教你破解職場的6大原則

                                這篇文章是我對《 系統之鬼 》的解讀與讀後心得,不會只有書本裡的內容,還有一些我覺得職場上可以運用的方式,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收穫 。

                                • 2025 Jun 19

                                MBTI 領導力系列一:完整解析 MBTI 四大維度,提升你的領導力

                                這篇文章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您認識 MBTI 如何影響領導力,並且任你認識 MBTI 的四個維度,告訴你這四個維度對於領導有什麼樣的差異與風格,進而提升領導效能。

                                • 2025 Jun 24

                                教會你反思意思與技巧方法的好書《反思筆記》

                                這篇文章會分享《反思筆記》這本書的重點與方法,關於反思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反思,及反思五大方法與每日反思

                                • 2025 Mar 14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Email: sandychen159@gmail.com
                                  • 地址: 248 新北市五股區民義路二段48巷2-1號
                                  • 公司名稱: 君澄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統編: 60572962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陳俗均 | Sandy 商業成長筆記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